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入冬以来,强冷空气接连袭击我省,一些山区甚至发生冰冻灾害。不少来不及收成的金桔一夜之间变成了“冰棒棒糖”,农民一年甚至几年的辛劳化为乌有。目睹这一情景,上杭县南阳镇副镇长蓝春金代表感到无比的痛心。“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多一道屏障。”人代会期间,众多代表与蓝春金一样,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议案,都在表达对“三农”的深深牵挂。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2005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奏凯歌。这说明我国已逐步掌握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这充分显现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惠农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前进》2004,(3)
新春刚过,中央即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从总体要求、战略发展、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既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不断破解这一关乎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5.
李源潮 《群众》2006,(9):4-13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领会中央精神,深入把握江苏实际,进一步明确加快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我省“三农”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落实“一免三补”政策、实施500万农民转移工程、兴办五件实事等,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农村面貌,维护了农村…  相似文献   

6.
《今日浙江》2006,(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最近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十五”时期我省的“三农”工作,全面筹划“十一五”时期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研究部署了新一年我省的“三农”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努力使我省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省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三…  相似文献   

7.
2004年称得上是一个“三农”。继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院就促进农村改革问题相继发过5个1号文件后,事隔18年,又2004年下达了关于促进农民增的1号文件,推行了一系列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政措施。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省、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又后发出了1号、特1号文件,市、市政府在4月份召开了促进农增收、化解“三农”问题的四级部会议,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17条措施。市、区两级政府在落中央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基础上,免除了农民税负的剩比例,宣告结束了全市征收农税的历史。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笔在2004年5月至8月先后…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初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主席台上方,国徽金光闪耀,中间是红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那金黄色的谷穗就象征着中国农民。今天,“三农”问题在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考验,也自然成为十…  相似文献   

9.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条喜讯传来:1号文件引领8亿农民喜获丰收,得到实惠。这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喜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喜事。我们知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要求全党、全国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号召,绝不仅仅适合农业部门,而是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响应,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形成这样的氛围,首要的是观念上要实现突破。“我是城里人,‘三农’问题与我无关”;“咱是普通百姓,想关心也关心不上”;“如今不缺衣不少食,‘三农’问题解决不解决无所谓”;“反正我们已经…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确保农民收入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是做好今年“三农”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阳春三月,北望京城。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聚焦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锁链,为实现“十一五”持续、和谐发展开了“头彩”。“两会”代表、委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联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细数“十五”丰收成果,畅谈建设成就,热议开局创意和自主创新,心情振奋,感慨由衷:2006年是农村年、农业年、农民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海南既充满热情和激情,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动力。连续几年咬定青山,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至今渐成燎原之势,使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打造了一个活力迸发的…  相似文献   

13.
薛延忠 《前进》2005,(4):6-10
2005年是我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计划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当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再上台阶。一、提高认识,顺应趋势,牢固确立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纵观一些…  相似文献   

14.
刘崇顺 《学习与实践》2004,(11):31-36,43
2004年称得上是一个“三农”年。继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促进农村改革问题相继发出过5个1号文件后,事隔18年,又于2004年下达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推行了一系列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发出了1号、特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在4月份召开了促进农民增收、化解“三农”问题的四级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民俗旅游在解决山区半山区农村稳定、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北京市昌平区通过大力发展山区民俗旅游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民俗旅游脱贫穷北京市昌平区的民俗旅游业从1998年开始,经过多年努力,2003年全区民俗旅游单位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民俗村总数达到50个,安排转移劳动力2000多人,实现旅游收入4129.2万元,同比增长154%,户均收入由1998年的2000元增长到2.9万元。发展民俗旅游业给昌平山区的农民带来了显著变化。促…  相似文献   

16.
在“三农”问题中,有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却又长期得不到重视,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即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农村群众的“出行”即农村运输,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服务于“三农”,是解决农村人流、物流问题的关键所在,与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像所有“三农”问题一样,农村群众出行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农村群众出行难,难在何处(一)交通条件滞后,群众出行难。如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大部分村寨山高坡陡,弯大崖深,交通十分不便。据统计,至2004年,全州共…  相似文献   

17.
《江西政报》2006,(6):1-1
“十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2135元增加到3266元。年均增长8.9%。比“十五”计划目标2930元超过336元。可以说,我省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农村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民收入的增长,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抓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震动了世界,现在中国什么问题最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呢?“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如今,在中国绕不开的难题依然是“三农”问题。记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最能检验执政的能力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必须在落实“五个坚持”,探求“五个突破”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和调整就业结构的一条快捷的重要途径。既是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实现农民“非农化”、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一条重要捷径,又能通过外出打工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科技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民积累资本、学习技术、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小康目标。广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6.7万人。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广南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