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来源于记者对客观的现实生活反映,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精华反映。这就是所谓的意识作用问题。意识中人们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一种能力。人的这种能力能作用于自然过程,也能够作用于社会过  相似文献   

2.
《奋斗》2015,(11)
<正>我是大兴安岭日报社的一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整整20年了。常年奔跑在社会新闻采访一线,对于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就是,肩负社会责任,挖掘新闻富矿,感知生活冷暖,传递正能量,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我认为,一个有温度的记者,首先应该乐于对新闻事业倾注热情,主动担当社会责任。记者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每一名记者都应该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履行舆  相似文献   

3.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的素材。它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特殊素质。那么,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它来自记者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与预见,对新闻线索的鉴别与判断,对采访事件的研究与估量,对到手材料的认识与挑选。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舆论导向。这种敏感同时有着新闻活动的规律。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过选择报道出来的,哪怕是一条经济动态消息,也并非单纯地就经济谈…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内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厦门市的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栽进一个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对这名摄影记者的做法,网民们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是记者传播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问题。这些讨论涉及的问题也困惑着许多媒体工作者,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面对水坑,记者是只管报道新闻,还是去提醒路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记者的身份谈起。记者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他是一个公民,这是自然身份;许多记者还是党员,这是政治身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记者”是他的职业身份。多重的身份决定了社会对记…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新闻敏感,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锐利而敏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新闻的生命线。一则失实的新闻报道不仅对记者、报纸的形象是一种损害,而且还会造成极坏的负面社会效应,对被报道对象也将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是贯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形形式式的新闻官司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法治意识在逐渐增强的标志,同时也提醒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时刻绷紧新闻真实性这根弦。这是时代的要求,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要求。我们认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包含了以下三个层次:材料真实、新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新闻以发现、探究问题监视社会环境的职能得以回归,以“访谈”、“透视”、“关注”为栏目的问题新闻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对问题新闻报道的研究和探讨,就成为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记者是一项主体性实践性强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新闻实践中,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业务触角,对于及时捕捉新闻,准确反映新闻关系极大。新闻敏感是记者的重要基本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素质和重要基本功。新闻,就是报道近期发生的,对面上工作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事实。记者如果没有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鼻”和“新闻眼”。只有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才能下决心去报道它,经营它,否则稍纵  相似文献   

10.
梁衡 《学习导报》2010,(9):34-34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参加他们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答记者问的水平亟待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对新闻改革不同的理解跟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代表的利益密切相关。有四种人对中国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变革有四种不同的理解:1、媒体投资者和经营者;2、媒体打工仔(又称为“记者民工”);3、政府官员;4、公众。作为新闻  相似文献   

12.
印兴娣 《世纪桥》2009,(19):34-35
面对媒体的激烈竞争,一个媒体要能够在竞争中存在并获得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新闻特质的记者。本文从新闻敏感性、服务意识、善于思考等方面来论述新闻记者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新湘评论》2010,(9):34-34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参加他们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答记者问的水平亟待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  相似文献   

14.
《求贤》2011,(2)
“舆论监督”好理解.是指用公众的言论来监督社会成员的行为。舆论的监督作用通常要通过新闻传媒这一载体来实现。正因为舆论具有如此威力,一些人对它又恨又怕.所以.它反过来又成了监督的对象。对舆论的“监督”.集中体现在对某载体之一——新闻传媒的“监督”,尤其是对批评报道和言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5.
不管你相信与否,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对摄影发生了兴趣。他们一手拿笔,一手端着照相机,以两栖记者的形象描绘着这个纷繁多变、精彩跌宕的世界。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文字记者吕岩松以高度的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不仅向国内发回了有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空袭的文字消息,同时还发回了现场拍摄的五幅照片。他的摄影作品理所当然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奖,一个文字记者得到摄影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仅说明文字记者学摄影的必要性,而且说明文字记者照样可以拍出好照片。但正如俗话说的“隔行如隔山”,对摄影的兴趣和新闻敏感并不能决定文字记者一定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摄影学这  相似文献   

16.
正开国元勋刘少奇,在对新闻工作的思考中有着独特见解,他的相关讲话对新闻记者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记者应该为真理而战194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目的是改进和加强新闻战线的工作。10月2日,刘少奇在这次学习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刘少奇一开头就平易近人地  相似文献   

17.
“记者是社会公平的守望者。”这是《辽沈晚 报》记者栾俊学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诠释与理解。或 许,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他才在自己深深热爱的新 闻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打黑除 恶、亲临险境、关注民生……就因这,他撰写的稿 件屡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也成为人们心 目中的好记者、好党员。现在,他已经当之无愧地 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作者的创意不是以什么方式才能被读者把握,而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对作者创意的重现.没有一种理解是对作者创意的彻底的、最终的理解.理解总是以预设前见为背景,最大程度的理解仍是最小程度的误解.只有通过理解的整体性与理想性,将文本置于社会共有的视阈中,才能克服阅读/理解中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9.
政党组织社会: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的准确把握,不仅需要历史视野的观照,而且需要放在一种宏观体制背景中加以把握。通过政党组织社会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之道,其逻辑起点是中国共产党是一种通过有效组织社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使命型政党。这种使命型政党以有效组织社会为根本依靠力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极为重视对社会和自身的组织建设。之所以存在当代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命题,是社会转型因素对执政党构成了系统性压力,要求政党变革新的机制和方式更好地组织社会,以适应市场化转型之后的执政环境和治理任务。  相似文献   

20.
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因为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甚至让被采访对象厌烦。因此,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只要进行采访活动,就必须掌握新闻的采访技巧。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要掌握提问技巧、观察技巧和比较技巧这三大基本功。一、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