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初.刘少奇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汀州当时是苏区惟一的市,工人特别多,工会工作比较好。于是,刘少奇经常到汀州市检查指导工作,因而对整个闽西的情况也就比较了解。1934年7月,中央决定调他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2.
1932年冬,刘少奇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直至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正确领导了苏区职工运动,写下了许多阐述苏区职工运动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光辉篇章。一、苏区阶级工会的会员成份苏区工会早在1929年夏就已组建。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  相似文献   

3.
沈鹤 《党的文献》2017,(2):119-121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在中央苏区期间,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职。在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联合主办的“刘少奇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关于这一专题研究的意义、刘少奇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刘少奇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的革命实践、刘少奇与长征、从新角度开展刘少奇与中央苏区研究等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成果十分丰硕。  相似文献   

5.
刘晓农 《湘潮》2006,(1):10-12
1932年12月中旬,35岁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化名为唐开元,告别妻儿,只身离开上海,由中央机关交通局派人护送,沿着上海至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一路上车船劳顿,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线,进入闽西苏区的永定、上杭、长汀,再抵达红都瑞金。10多天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陈云,也化装从上海秘密来到瑞金。1933年春节过后,中华全国总工会与设在瑞金的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并,成立新的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担任委员长,陈云为副委员长,揭开了赣闽苏区工会工作新的一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  相似文献   

6.
1932年冬,刘少奇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在苏区,刘少奇同志不仅领导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而且倡导、组建和领导了一支完全由工人组成的红军武装,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日益严重的军事“围剿”和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沙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和1934年,红军东方军两度攻占沙县,创建了沙县苏区。期间,党领导沙县人民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发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生动诠释了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8.
汤家玉 《党史博览》2018,(2):20-23,25
正1932年冬,刘少奇从上海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这之前,由于一直负责白区工作,刘少奇没有苏区工作经验。在巨大的考验面前,刘少奇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领导根据地建设方面进行的三大创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有这样  相似文献   

9.
1931年11月,李富春到达中央苏区,不久被苏区中央局任命为苏区江西省委书记,直至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离开江西。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李富春为苏区江西省呕心沥血,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了苏区江西省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郑晓卉  廖思维 《世纪桥》2022,(11):66-70
《论国家工厂的管理》是刘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时期写下的光辉著作,这篇文章反映了苏区时期国家工厂的实际,凝聚着刘少奇同志对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工厂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苏区经济工作实际,初步回答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如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工厂。  相似文献   

11.
黄道是"东南半壁江山"著名人物,曾镜冰是"东南一旗帜"著名人物,他们在闽赣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情怀,生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黄道和曾镜冰于1933年4月,分别从中央苏区和闽北苏区调到隶属中央苏区的闽赣省工作。黄道任闽赣省委宣传部长,曾镜冰任闽赣省团委宣传部长。从此,他们就在一起共事。这年10月,闽赣省委驻地黎川失守,此时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被敌军切断。1934年2月,黄道和曾镜冰  相似文献   

12.
1932年2月到1934年10月,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并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运动。经过这次廉政建设的洗礼,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次廉政建设具有纯洁苏区干部队伍、凝聚苏区人心、节约苏区经费、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中,先后有两个作为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机构的"三人团"。这两个"三人团"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完全不同。1934年5月,由于博古、李德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严重困境。博古、李德打算在必要时撤出苏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苏区时期,陈云以唯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纠正苏区经济斗争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经济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度重视苏区的工会工作,对苏区的军事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自1931年8月由闽西苏区进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瑞金,到1934年10月随主力红军长征,在中央苏区战斗、工作和生活了3年多时间,先后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寻·  相似文献   

16.
王阿寿 《世纪桥》2009,(12):33-37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任命项英、陈毅等为苏区中央分局、军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负责人,领导江南苏区和游击区的中共组织及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16,(11):18-23
正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撤离苏区。撤离的准备工作极为保密,直至9月29日,张闻天的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才隐约透露出一点讯息。在作出撤离决定后,中央苏区掀起了扩大红军的高潮。1934年5至7月,中央苏区总计扩大红军62269名,比计划的5万名超额了20%,9月完成18204名。这些新战士,有的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牺牲,有的跟随部队走上了长征路。  相似文献   

18.
<正>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后,在中央苏区先后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和中革军委中区分会。这些留守机构在红军主力转移、中央苏区沦陷、活动范围日益缩小、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以项英、陈毅等为中坚,在领导苏区军民开展对敌斗争过程中,先后经历五次迁驻,并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指导下,逐步实现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的转变,适应当时的敌我环境,探索正确的斗争策略,锤炼了干部、保存了实力,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苏区肃反的对象因地而异。中央苏区以反“AB团”为主,鄂豫皖苏区主要肃“第三党”、“改组派”,湘鄂西苏区的肃反则以反国民党“改组派”为主要内容。1932年春至1934年夏,湘鄂西苏区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反“改组派”斗争。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这种长达两年多的肃反斗争,给湘鄂西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本文对这一历史事件作初步评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正>胡耀邦从1933年初来到瑞金,至1934年10月随军参加长征,在中央苏区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苏区的青年运动和团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他经受住了组织上的各种锻炼和考验,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政治上、思想上日渐成熟,成长为中央苏区有名的"红小鬼"。"冤蒙‘AB’双脱险"1932年12月底,在湘赣苏区被定为所谓"AB团"嫌疑分子的胡耀邦、谭启龙,被少共苏区中央局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