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湘鄂西苏区发起军事围剿,红三军(1931年由红二军团改称)在贺龙、关向应领导下,多次击退敌人围剿,壮大了根据地。1932年7月,国民党对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和单纯防御战略,红三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于10月上旬退出洪湖苏区,于12月15日进入重庆巫溪、巫山两县。在重庆境内,红三军深入农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1933年12月,红三军向渝东南方向前进,攻  相似文献   

2.
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西苏区,是大革命失败后,由周逸群、贺龙、万涛、段德昌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带领广大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以湖北的洪湖地区为中心,由散开的几块根据地组建而成。这些地域之间,有的虽然未完全连成一片,但都在湘鄂西特委及以后成立的湘鄂西中央分局、省委、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由于敌人连续"围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战略转移过程中,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红三军(1931年由红二军团改称)进入巫溪、巫山、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后东进湘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进入城口、开县,改编川东游击军为红三十三军,解放城口全境,建立城口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扩大和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一部进入綦江,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红一  相似文献   

4.
博览之窗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1930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为四个方面军。根据这个计划,同年6月,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在福建汀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史稿》送审稿进行审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第五次征编协作会议,于1987年2月25日至27日在长沙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编协作领导小组成  相似文献   

6.
余玮 《党史纵览》2015,(1):9-13
<正>一1934年10月10日晚,蜿蜒的山路上,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火龙缓缓向西游动。这是由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共8.6万人,正被迫踏上悲壮的战略大转移征程。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出发时称之为"西征"。队伍之中,只见挑着各种物资  相似文献   

7.
<正>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湖北省洪湖市城区西南郊,1978年10月始建,占地面积606亩。纪念馆雄伟肃穆,主体建筑有贺龙元帅铜像、四柱牌坊、烈士纪念碑、革命历史馆、革命烈士馆、革命烈士纪念墙、将军墓等。以洪湖苏区为重点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由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洪湖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苏区军民经过英勇的斗争建立起来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它在中国革命史上  相似文献   

8.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到了上海。党中央想派他到前苏联学习军事,他考虑了一下说“还是让我回湘鄂西拉队伍打游击,干土地革命吧。”于是,党中央就派他和周逸群等7人,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和两支手枪,前往湘鄂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贺龙和湘鄂西地区的党  相似文献   

9.
彭苏 《红岩春秋》2024,(4):56-61
<正>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进入贵州后,红二、六军团攻占黔西北黔西、大定、毕节三县,扩大队伍5000余人。其间,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白皮红心的国民党毕节专员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后,经湖南中西部地区进入贵州东部。而后遵照中革军委电令迅速西进,渡过乌江,前往贵州西部毕节一带建立红色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只有一、二、四方面军,而无三方面军,是由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  相似文献   

11.
湘鄂西苏区是大革命时期我党创建的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创建和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党也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制度文化。考察湘鄂西红色制度文化的内涵,至少应涵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层面。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两个层面。一湘鄂西苏  相似文献   

12.
杨飞  李竑鋆 《世纪桥》2010,(8):28-31
<正>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根据地周围31个县的军民在湘鄂川黔省委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新的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湖北省委对省内的红色文化的资源开发与研究也非常重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也认识到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于今年5月派出8名研究生赴鄂豫皖、湘鄂西两大革命根据地所在中心地区红安、黄麻、洪湖、监利进行红色文化调研。6月15日历史文化学院隆重举行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湖北红色文化调研报告会。今年暑假,历史文化学院部分师生又兵分三路。分赴井冈山、鄂豫皖、湘鄂西三大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934年5月至1936年1月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同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云贵高原上竖起了第一面红旗.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处于不利的形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完全丧失,红军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地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而进入黔东地区的背景下建立的.  相似文献   

15.
向同伦 《党史博采》2002,(10):33-34
1932年7月,蒋介石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调集10多万人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危害,红三军未能击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只得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19日,中共湘鄂西分局在湖北大村召开会议。根据贺龙的建议,会议决定“向酉  相似文献   

16.
红色桑植     
题记:组织上安排我到桑植工作,让我感受了长征,走近了长征,仰望着长征1桑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出发地。从1928年春到1935年11月,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按照党中央的指示,领导人民群众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红四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红二、六军团。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红色武装割据,取得了南岔大捷、赤溪大捷、忠堡大捷、十万坪大捷等战役的胜利。根据地辖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的桑植、大庸、永顺、龙山、慈利、鹤峰、宣恩、来凤、咸丰、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17.
正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东南部,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以及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这里曾经是红色的土地,是革命的摇篮。1934年6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南腰界,并以此为军事指挥中心和大本营,开展了开拓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建立大本营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奇袭彭水县城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认为彭水"背山面  相似文献   

18.
正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越过川陕鄂交汇处"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浩浩荡荡进入四川巫溪(今重庆市巫溪县)。红军在巫溪留下的故事,至今流传。战略转移8000里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军主力及根据地武装发展到3万人。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三军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革命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5年间,以贺龙、周逸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到湘鄂边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发展工农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这里,革命前辈们高度重视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问题,自始至终为克服这两大问题不懈努力和探索:苏维埃政府建立伊始,苏区政府就把反腐倡廉提到很高的位置;始终把党内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党员和广大干部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革命政权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预警防控;严明党纪、政纪和军纪,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时刻敲响警钟;苏区主要领导以身作则,树立光辉典范。湘鄂西苏区关于廉政建设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工农红军只有一、二、四方面军,而无三方面军,是由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1930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成四个方面军。根据这个计划,红一、二、三军团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