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决定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依据,论证了其灭亡过程,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了科学;他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将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本质力量归位于人自身,给予了人类掌控自己命运的现实可能性,从而赋予人类"积极的自由"以现实的基础。因此,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在其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万丽华  龚培河 《探索》2012,(4):183-187
如何用历史规律合理解释历史事件,是推进哲学与史学对话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通过重温波普尔的五点理由、俄狄浦斯效应问题以及悉尼.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历史规律不是通常理解的预置性的对历史进程进行制约,只有当历史进程遇到挫折,偏离正常状态之后,历史规律才会出场发挥制约作用,直到历史恢复到正常发展状态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规律只表现在贯彻下去的必然性上,至于以什么历史事件、通过多少历史事件来完成这一贯彻过程,取决于人们的能动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在许多重要场合的发言中,从治国、资政、育人的高度,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肩负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广大领导干部及青少年学习历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习江泽民的历史学习观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而且也在经营海洋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由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观.但直到20世纪初,随着马汉制海权理论的传入,中国人才对保护本国海洋利益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面对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压力,中国政府仍以陆地开发和“海防安全”为重心,未能对自己的海洋国土加以有效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防战略思想和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为内容的处理海洋争端的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海洋观的历史变迁体现了中国人对海洋认识的不断进步,也反映了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同于以往各种学派对法治问题的抽象解释和超阶级认识,而是以唯物史观为逻辑起点,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法治诸多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在这个历史嬗变过程中,经典作家就法的本质、内容、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意志与法的关系等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大量阐述,总结和梳理这些内容,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一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宇 《求实》2006,(6):64-6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规律与历史机遇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问题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世界历史发展观。通过分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世界交往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他们揭示了关于世界历史演变的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世界历史发展观超越了任何阶级、民族和国家的传统视野和狭隘眼界,是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和全球战略意识的带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世界历史发展观要求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世界历史发展观的价值在于它是具有世界战略眼光的整体思维的时代观。它对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关系视为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概括,既是批判地继承以往实践观的结果,同时它本身又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内涵及其对以往传统哲学实践观的超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演变必然引起文化相应的改变。在近代这个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是任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衰弱,还是在痛苦中完成蜕变,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中国文化的艰难转型中,今天的人们获得了很多重要启示。昨天的历史引领着今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董新春 《理论学刊》2012,(5):123-126
在鲍德里亚看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性概念的历史规律,并非像人们所认为和理解的那样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中蕴含的决定论思维也难以成立.它们都是遵循着“生产的逻各斯”,笼罩在“生产”、“生产力”等“商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预设“阴影”下的意识形态概念.20世纪,“消费”占据了现代社会的统治地位,“符号的政治经济学”取代了“商品的政治经济学”,以往“生产之镜”中的历史规律理应被彻底否定和解构.鲍德里亚的“解构”对象事实上只能是传统中教条化的历史规律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但他从“消费”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产”之根的摇撼及所作的“片面而深刻”的批评,对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深化马克思主义及历史规律问题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各个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党在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则。同时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商逾 《理论学刊》2003,4(1):29-32
在历史进程中 ,历史规律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其生长点 ,以社会结构诸要素的交互作用为其作用机制 ,借助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相互关系为其实现方式 ,最终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偶然趋势中展示其多种可能性前景的复杂的本质联系 ,它同脱离人的活动的思辨规律和无主体参与的自在规律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探索》2002,1(4):4-7
毛泽东的实践观初步揭示了历史的本质问题,毛泽东对实践的创造功能的强调则明确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因而毛泽东的实践概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历史观的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于当前我们党如何执政、如何进行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规律的本义上来重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要求我们重视其客观性,并且从一般性看到特殊性,从特殊性看到一般性.只有在此前提下,回顾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过程,我们才能正确地总结出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才能清醒地认识到珍贵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创新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留下了光彩夺目的自由观遗产。马克思自由观的发轫、形成、发展直至成熟,与其本人不同阶段生活成长的历史境遇以及欧洲哲学史本身所蕴含的自由精神休戚相关。马克思自由观在历史中演进生成,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脉络,最初呈现为作为精神本性的“自我意识”,经过“克罗茨纳赫转折”,马克思自由观进入“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阶段,将自由视作自由自觉的活动。直至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对自由的探索正式踏入唯物主义自由观的科学之路,开启了其自由观作为“自由个性”的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因"福"得祸 1967年11月,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法学院的李必达奉调到广州军区当秘书.十天后,他就被调到黄永胜身边.1968年3月24日"杨、余、傅事件"(总参谋长杨成武、空军政委余立金、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被诬陷撤职)发生后,经林彪提议,黄永胜取代杨成武当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李必达随黄永胜进京,继续当黄永胜的秘书.那年他27岁,可谓少年得志.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资本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特别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资本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