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修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做了较大修改。细化了逮捕的条件,改进逮捕审查程序,要求在特定情形下当面讯问犯罪嫌疑人,规定捕后立即执行,检察机关承担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职责,将监视居住改造为逮捕的替代性措施。凡此种种,修改的价值核心均为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修改对于实践中争议较大的逮捕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不仅细化了逮捕条件,还从制度设计上推进了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在限制逮捕必要性裁量权、防止逮捕权滥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实践中新法适用引发的新问题逐渐浮现,检察机关应制定逮捕必要性证明认定标准,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程序,加强公安机关的信息共享,并完善其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附条件逮捕在北京市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达成了共识,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批捕率下降了,捕后无罪率提高了,该制度对于逮捕制度的完善有意义,应当加以肯定.第一,附条件逮捕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没有问题,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不矛盾.法定的逮捕条件、特别是第一个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规定得比较模糊.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因为规定的模糊不清,所以六机关才出台了解释,但是这三条解释并没有解决问题.查证属实的是什么证据,究竟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径行逮捕制度,旨在明确逮捕条件,增加可操作性.但径行逮捕的三类情形不好把握,司法适用存在争议和疑难,与限制和减少未决羁押,保障犯罪嫌疑人诉讼权益的立法意图相悖.径行逮捕也与世界通行的羁押法规则不一致,堪称比较法上的孤例.这一修改并不妥当,应取消这类径行逮捕的规定,逮捕的适用应充分建立必要性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5.
逮捕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长期以来,由于逮捕制度不够完善以及"重打击、轻保护"的传统司法观念影响等原因,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逮捕措施过多、过滥等不良后果.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逮捕审查制度,建立被捕人权利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前司法改革和即将再次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逮捕条件探析刘晓宾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逮捕条件作了重大修改,逮捕的首要条件“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面对逮捕条件的变化,如何理解和把握新的逮捕条件,笔者在此谈点粗浅...  相似文献   

7.
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逮捕条件的进一步细化,也是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慎捕等执法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逮捕条件中的社会危险性,应结合案件的证据情况,通过对法条的五项社会危险性规定逐项进行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9.
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必要性条件的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很难理解和把握,容易导致执法标准的不统一和执法的恣意。以逮捕必要性审查为核心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在司法实践中运行不畅,遭遇现实困境,这是造成我国逮捕率过高现状的重要原因。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必要性条件进行了明确列举,有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文章认为,应当结合新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其他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使之成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逮捕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修改,对应当逮捕的情形进行了细化,为逮捕条件的正确适用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由于法律表达过于原则,导致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举步维艰,文章立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完善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通常情况下适用逮捕措施,不但要求符合法定的社会危险性要件,还要求采取取保候审仍不足以防止发生该社会危险性。在径行逮捕的条件中,只要法定量刑档次中含有“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即已符合应当逮捕的条件,而对“曾经故意犯罪”的人过失犯罪的,即使可能判处徒刑,如果可以适用缓刑,也非绝对应当逮捕。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在逮捕强制措施方面作了重要的修改,在逮捕必要性方面细化了"社会危险性"的五种情形和"应当逮捕"的三种情形。逮捕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整体意识增强与整体效果不佳并存,重法定量刑证据的收集与轻逮捕必要性证据收集的意识并存,重逮捕必要性结论与轻逮捕必要性论证的现象并存,高逮捕率、低瑕疵率与低逮捕率、高瑕疵率的现象并存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特点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完善逮捕强制措施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新刑诉法对逮捕制度做了较大幅度修改:一是细化了逮捕条件,二是改革了审查逮捕程序.三是延长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审查逮捕的时间,四是提出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要求.五是明确了捕后将嫌疑人、被告入送看守所羁押应及时通知家属。正确理解、适用这些规定.对于贯彻新刑诉法关于逮捕强制措施的司法改革,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检察机关应积极应对,构建相关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设置的介于取保候审制度和逮捕制度之间的一种强制措施制度,是我国较早确立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创新设置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制度,为重大贿赂案件等的侦查提供了制度保障,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刑事诉讼法》设置的监视居住制度,特别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规定仍存在一些缺憾。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利于促进和保障该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已于1996年3月17日由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将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1979年我国首次制定的刑事诉讼法相比,新刑事诉讼法,无论是在立法技巧上,还是在内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司法实践中出现问题.通过从诉讼法学、立法学以及逻辑学的角度,对逮捕的三个奈件逐一进行分析、论证,认为:逮捕的第一个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表述既不符合文法,也不符合逻辑;逮捕的第二个条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缺乏法律用语的严谨性;而第三个条件"具有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易把握,亟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是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件大事,其中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完善应当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建立、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此次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对证据制度进行立法完善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143处修改,删除了2条,增加了63条。修改了70条。条文也由原来的164条增至225条。新刑事诉讼法也将自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使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对赵作海、佘祥林等冤假错案的曝光,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现行的逮捕制度是否合法合理以及能否真正尊重并保障人权等方面的高度关注。逮捕是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是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最有力保证。我国现阶段的逮捕权呈现出较浓的行政色彩,存在一些缺陷诸如滥用逮捕、长期羁押、超期羁押等。本文从《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以及国外的刑事诉讼法的角度,对逮捕制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一些促进我国逮捕制度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