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克思与波斯纳的经济分析法运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法律经济学中所运用的经济分析法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甚至哲学中的经济分析法具有相同的名称甚至某些近似的表象.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经济分析法的不同含义--一个是为了分析的便利而提出的学理假定,一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描述与预测;它们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个是别具体事件和行为的微观阐释,一个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宏观解读;以及它们明示或暗示地确定的衡量标准--效率与进步;从而指出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住进瓶子里     
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对未来的家充满憧憬和幻想--像飞船一样可以在字宙中穿行的房子,建在海底的,或者町以与海洋生物一起生存的房子……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让这些构想其实并不像神话一样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3.
许富仁 《法律科学》2007,25(5):68-75
刑事古典学派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个人权利和刑事近代学派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整体社会利益--防卫社会,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若以此作为共犯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点,不可能达到共犯本质理论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因为新旧两派的思想基础并非是整个人类社会都认同的刑法理论的基础价值.由于法官中立价值能够达成全社会的"共识",具有达到共犯本质理论公正性与合理性的可能性,因而,应该以"法官中立价值"作为共犯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绘画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却都能反映出人类对社会规则的制定思维及其治理方式.所以,通过法律与绘画多方面的联系找寻它们共通之处--艺术性、理性、美.  相似文献   

5.
世界4是指继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之后,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讯、虚拟技术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化、日常生活缩合为一,构建的一个美妙神奇的新天地。它是对塞博空间、虚拟现实、网络世界和信息社会等“新实体”的综合。其实在性主要体现为有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信息和网络;有其存在形式--塞博空间和塞博时间;有其存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根据。它与世界3具有质的区别,突出地展示了人的主体性、想象性、虚构性、模拟性和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6.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的脚步匆匆走进了2003年的门槛,我们迎来了"4.26"--第三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化、产权化的时代,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需要专利制度的保护;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商品,而品牌的缔造要依仗商标法的完善;著作权法更是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知识产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民的生活离不开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代西方各种犯罪学理论的审视,作者提出,犯罪生态学将是全球犯罪学走出危机的希望.这种生态学与犯罪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其基本思想是,在"自然--社会--人"这一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必然自我克制,以防止过度滥用他们的主体功能和为所欲为地去发挥其实践功能.这一理论可以克服犯罪学"人本学派"与"科技学派"的局限性,为减少犯罪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回眸高等教育史,不难看出,大学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文化的发展.伴随人类创新力量的增长,大学与政府、产业界合作共同开辟了一个崭新时代--创新文化时代,并于悄然中步入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在与社会的耦合互动之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日益重要,并不断实现自身的范式转换.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大学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根本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当下中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需要从文化创新着力,通过人才培养的范式转换,充分实现现代大学的职能,让大学始终引领社会文化前进.  相似文献   

9.
证据不是"事实"——关于刑事证据概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生 《山东审判》2007,23(6):65-67
理论界对证据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实务界也理解不一.在我国证据法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观点--"事实说",无论是从文义解释的角度,还是从证据存在形式、实际运用过程来看,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法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证据应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信息资料,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受到法律规则的严格制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崇尚文明、向往文明;和谐是世间一切事物平衡的最佳状态,社会和谐是人们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社会。人们向往和谐、憧憬和谐……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为这个东方大国的发展之路选定了关键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过度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物性法则越来越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生存竞争的终极法则。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作为人类的生存竞争规则,它衍生出了许多社会问题:为歧视辩护;掩盖不公平的规则;与强势者结盟,劫贫济富;追求统治,忽视和谐。而且优胜劣汰的生物性法则作为人类竞争规则在理论上也是不能自足的:(1)生物竞争是异类竞争,而人类竞争是同类竞争;(2)生物对自然环境只是被动适应,而人类对社会环境则具有主动建构的能力;(3)人类社会具有道德性,而动物王国则缺乏。鉴此,为弱势群体的人权提供最低的法律保障是优胜劣不汰,适者生存,不适者也能保证基本生存。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立法价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运用正、负两种方法分析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来龙去脉及它与无罪推定、有罪推定之间的关系;运用法哲学提供的一些方法对刑诉第12条进行"逻辑--价值--社会"分析,探讨它作为司法原则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针对对象、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价值理念,并对它是否应该成为宪法性原则进行讨论.本文主张将刑诉第12条置于"价值--原则--(程序性)规则--纠正和惩罚机制--实践"①体系中完善,并在司法实践中以彻底根除有罪推定为起点实现该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分配方式、 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在逐渐扩大,公平与效率 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历史上公平与 效率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 的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仍需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在收入 分配中,国家能不能合理地处理矛盾,在两者间求得一种恰当的 并为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平衡,使两者相互兼容并共 同增进,是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政府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4.
爱在法之上     
纸面上的法律一旦进入正规的操作阶段,就一点一点开始念起紧箍咒;法律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侦缉人员、法官、控辩双方、陪审员乃至关注此事的舆论大众--都必须任一个严格程序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或依照其既定的规则来思考、推测、做出预判.程序是法律的生命,也被视为社会平等和人权的保障;公平地运用规则,可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司法待遇.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基本部分之一,是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生活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历史上的印记和积淀.如果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对自然的认同,那么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对人类世代智慧的承认.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依靠经济技术强势,通过大众传媒控制着文化输出.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丧失了自己文化的特质,就很难与之平等对话.这是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方乐 《法律科学》2007,25(5):17-31
转型司法中的中国法官,其司法行为不仅会受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而且还更多地要受到一种"清官文化"的因素制约;也即在公共的法律生活中,其任何司法行为的做出,除了回应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系统的要求之外,也更反映出了法官对自身名誉的特别爱惜以及对社会评价的特别注意,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好地完成司法任务并尽可能少的给自己惹麻烦.正是在"清官文化"这一文化容器中,不仅社会--文化的情境性因素作用到了法官的身上,而且,也正是在这一文化的信仰网络里,达致了纠纷中的民众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于法官角色期待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钟蔚莉 《法庭内外》2006,(12):50-52
全国优秀法官、2005年“中国法官十杰”、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民二庭法官钟蔚莉独立办案以来,所审理的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70%以上。她有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调解案件就像盖一所房子,一颗为当事人着想的心是地基,没有基础的调解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法律法规是房子的主框架,没有法律的支撑,调解必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良好的沟通技巧、丰富的社会阅历就是房子的砖瓦水泥,具备了这些材料才会建成一所美观圆满的房子。她坚信:只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根据多年的审判经验,钟蔚莉尝试过第三方参与调解、双方律师和解等方法,总结出了一整套面对面调解的工作经验,为朝阳区法院首创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林嘉 《法学家》2007,(2):1-6
一、社会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法--由矫正到预防 社会问题的涌现与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法的目标;另一方面,社会问题又是社会法产生的最大促进力.然而,社会法对于社会问题的调整则经历了被动矫正到主动防治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9.
论合理的差别待遇--宪法平等权的一个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非禁止一切的差别待遇,合理的差别待遇是符合宪法平等权的.通过对西方法治国家对差别待遇司法审查的经验的借鉴,可以归纳出合理的差别待遇的标准:在涉及社会经济权利的差别待遇案件中,只要手段与目的合理相关即可--合理基础标准;差别待遇严重干扰公民的宪法政治权利的行使时,则要求手段是必需的,目的是紧迫的--严格审查标准;当差别待遇涉及性别和身份等分类时,除涉及政治权利外,则要求手段与目的之间具有实质的关联性--中等程度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效率: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和价值矛盾,它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价值体现和反映.人类社会从实体上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其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演进;而从价值形态上看,人类社会则是由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运动及其重新组合推动其递进发展,并使每一社会形态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和演变.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关系和矛盾体现在我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并亟待进行调整;而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它就转换和体现为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关系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