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都搞起了有偿服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不能笼统地赞扬或指责这种“有偿服务”,但在五花八门的“有偿服务”中确实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 五花八门的创收活动 有偿服务,有的也叫“创收”,本来是指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发挥潜力,扩大服务范围,以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改善职工待遇的一项措施。在许多地方,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国家教委直属36所院、校统计,1987年,有偿服务纯收入共达6.93  相似文献   

2.
“导向”问题关云生导向,是个新词。提及它,人们每每都要想到新闻传媒,似乎导向只是新闻传媒的责任,别的都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一个导向问题。“秦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通鉴语),这难道不是导向?唐玄宗执政的晚年...  相似文献   

3.
陈铭 《瞭望》1985,(15)
去冬今春,广播和电视隔三差五地播送世界各地遭受暴风雪袭击的新闻。已是阳春三月,电视还播映了罗马尼亚一些地区的居民抗御严寒灾害的画面。 世界气候变化异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忧虑。最近,记者专程到国家气象局走访了我国气象学的有关专家。 有关专家对记者说:去年十二月份以来,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名叫暖气团的两名不速之“客”侵入北极极地,把长期居住在北极的“主人”——冷气团——撵出家们,自己取而代之。无家可归的冷气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情只要踏上时代前进的节拍,顺应普通百姓的心愿,便很快会成为流行甚至是时髦。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出现就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走转改”很快成为人们正面评价新闻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会舆论中使用率很高的热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似有一股扑面清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5.
荆延春 《学理论》2009,(9):196-196
人们都喜欢把成功与机遇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新闻采写也有个机遇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在找新闻,而新闻却不找记者,这是一对矛盾。有人在东奔西走寻找新闻何其苦,而有的新闻却不找自来,就发生在身边,这就是机遇。那么,如何把机遇变成新闻呢?有道是机遇来临,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获得了成功。反之,机遇出现,视而不见,必将一事无成。况且还有“机遇往往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一说。  相似文献   

6.
《瞭望》1987,(47)
来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的文化事业单位开展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都因税收过重而不同程度地受挫。 四川省自贡市歌舞团的遭遇便是个典型。这个团自1984年开展了“交谊舞会”、“影视录相放映”、“广告装潢”等有偿服务项目后,收入本可缓和并弥补事业费的不足,但由于税收、管理费太多,扣除经营费用开支外,便所剩无几了。1986年,这个团有偿服务总收入58418元,而上交各种税、费总计13960元,  相似文献   

7.
李治 《瞭望》2001,(24)
2月中旬以来,国内媒体纷纷披露了日本航空公司JL782航班“怠慢中国乘客、对中国乘客存在种族岐视”的事件,一时间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关注,包括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发表谈话对此表示极大的关注;5月以来,包括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新闻文化促进会以及日航等召开的座谈会一个接一个。为什么“日航风波”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日航风波”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日航到底该负什么责任?  相似文献   

8.
通常我们讲的“悬念”,即说书人的“卖关子”,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技法之一。其运用,正如诗人李渔所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如果读者不看,新闻就没有了价值;而运用“悬念”,吸引读者看下去,新闻便能完成其所负的社会使命。我们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同志,如果讲一堂课,从内容到方法都能象一篇新闻那样,把教育对象的心紧紧吸引住,那就很容易收到效果。本文现就“悬念法”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试谈一点儿粗浅的看法。目前,一些单位思想教育效果不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对象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灵的门户,凡是外界事物进入心灵都要通过它。不打  相似文献   

9.
卖人头     
十几年前作《小道消息考》,考出“大道不通小道通”,传媒不传则道路相传。我们长期以来批判“有闻必录”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于是有闻而不必录,或是索性不录,只挑选可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人和事来报道。也就在那时候,我在一个沿海省份的小城,听说当地的黑社会明码标价,替你搞掉仇人一条胳膊几千元,一条腿几千元,一条人命多少钱,等等。但善良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李杨  黄威 《侨园》2001,(5):32-33
当“下课”声突然在北京中关村轰然响起的时候,人们不免会产生异样的感受。最近,这股风在中关村刮得很猛,中国IT业的“金牌教头”王志东被推到了风头浪尖。“金牌教练”被炒起风波 6月3日清晨,一个爆炸性新闻由新浪网发出:新浪网首席执行官(CEO)、总裁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许人们还会记得3个月前王志东的豪言壮语:“中国互联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用户完成了从看到玩到用的过渡,春天马上就要来临,我们要为中国的互联网做春耕的工作”。没想到,天真地沉浸在“春天”浪漫情怀里的王志东,竟如此迅速地“下课”了,新浪网确实在赔钱,有消息说,新浪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但人们对其经济作用还研究不多,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有偿使用会计信息可以防止人为的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由于职责关系,笔者每天翻阅好多份香港报刊,此外还必须听广播、看电视。因此,映入眼帘和传入耳膜的,有很多都是关于抢劫、凶杀、偷窃、诈骗、殴斗、强奸、自杀等方面的“社会新闻”,再配上血淋淋的照片,真可谓图、文、声“并茂”。由于司空见惯,有时也就“视若无睹”了。可是,这些犯罪事件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少年,特别是年纪轻轻的中、小学生身上,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小产权房”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瞭望》2007,(29)
近一段时间,“小产权房”引起官方与民间的关注。继建设部发布买房风险提示,指出“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之后,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7月12日又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01页)。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古代不可能出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也不可能有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不论国内和国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思潮,想过古代人的生活。其实,虽然形式上过古代人的生活,就其内容而言,已不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产方式变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现代…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通常采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表述来概括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或基本内容)。笔者认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个不甚确切的、容易引起误解的表述,需要进一步探讨。现将理由分述如下。存在两类“事实上的不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是针对形式上的平等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的要求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平等有不同的内容,不存在绝对的、永恒的平等尺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香坊区由于一幢违章平房压裂了一条自来水入户管线,引起房屋产权部门、维修部门、开发部门、供水部门互相扯皮,造成香坊小学断水14天,1500名师生喝不上水,饭不能热,厕所不能冲,于是向市长写一封求助信。市委书记、市长王宗璋阅后立即派市府秘书长召集各有关部门现场办公,20分钟解决了问题,两日内通水。如果新闻仅此而已,一点也不新鲜。报纸上过去不是有“问题拖了十年整,半个小时解决好”的消息吗?老实说,有时人们对这种新闻反而看出一肚子气来。想想看,一个只需半个小时解决的问题竟拖了十年,这样的官僚主义是不是太…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去富裕地区学习考察,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取经寻宝,如今已成潮流。但最近却出了这样的一条新闻:广西最富裕的玉林地区,派人到广西经济最落后的河池、百色两地考察学习,取“穷经”。 贫穷落后地区也有“经”可取?人们不禁发出各种疑问。玉林地委、行署领导有自己的眼光。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奢侈颓靡之风也在一些领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3,(36)
人们已经可以明显地嗅到中国人才市场国际争夺战的硝烟味:北大在全球公开招聘教授的消息已经引起世界关注;全国各省市政府组团到境外延揽人才的新闻也一再见诸报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国著名保险公司,正以高额年薪在中国各大保险公司中“挖角”;而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高薪礼聘本土人才的工作,已作了多年……  相似文献   

19.
一周网谈     
《瞭望》2007,(25)
因有媒体的调查显示90%的民众认为政府部门的浪费比个人更严重,政府浪费现象引起了网民热评;国家将试点推行“省管县”改革的有关新闻,也深受网民关注;而北京酒仙桥地区“票决拆迁”的新闻,则在网民中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20.
王安 《瞭望》1993,(41)
“新闻批评往往看问题比较尖锐,揭示矛盾深刻,正好帮助我们从深层次上认识事物,处理矛盾。所以,我喜欢借舆论之矢,射工作之的。”辽宁省省长岳岐峰态度明确地欢迎新闻批评。他借新闻批评之力推动实际工作的事很多,有几件事留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1991年8月24日,《经济参考报》一版的大篇幅报道《金牌不是名牌》批评了辽宁“重金牌,轻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