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赢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许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道并肩战斗,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汉斯·希伯(Hans.Shippe)就是其中一位血洒中华的国际主义战士。 弃医从文 汉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奥地利克拉科夫(今属波兰)一个医生家庭。少时,受父母之命赴德国莱比锡读书,后考入斯图加特大学医学院学医,父母希望他有朝一日能继承家业。在大学学习期间,希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向往革命,经常深入工人之中,积极参加当地的工人运动。1914年,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费尔德,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莱姆贝格的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综合医学博士学位。受到工人革命运动影响,罗生特早年即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由于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被投入集中营。在纳粹集中营,敌人的严酷刑罚不但没有使罗生特屈服,反而把他考验成为一个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罗生特深知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他决定投身中国人民的抗日洪流,继续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斗争。离开集中营时,纳粹党徒逼问他的去向,他坚定地说:"我要去中国!"  相似文献   

3.
李德在中国     
1932年春,一位名叫奥托·布劳恩的奥地利“游客”从莫斯科到达了满洲里。他用了半年的时间,从哈尔滨到大连,从大连到上海,进行了他自认为的“调查研究”。他一句中国话也不会说,对中国也几乎一无所知,甚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忠诚的朋友,伟大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著名的奥地利泌尿外科专家、医学博士雅可布·罗生特大夫离开我们已经 44个年头了。每当我回忆起与他在一起相处的日子,他那伟大的国际主义胸襟,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中国军民服务的精神,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都使我肃然起敬,深切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1939年,罗生特大夫的祖国奥地利被希特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国际主义战士、奥地利医学专家罗生特博士诞辰95周年.罗生特博士在中国战斗.生活了10年,曾供职人民解放军,历任大军区医学顾问、纵队卫生部部长,是我军获得正规军高级军职的唯一一位外国医生、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莱姆贝格,1927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综合医学博士学位.他早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因从事反帝活动多次被捕,继而又因反对希特勒被投入集中营,关押一年后,被判处限期出境,终生不准回国.  相似文献   

6.
约翰·罗德立(John Roderick)生于1914年,13岁时就听到中国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的事情,看到过记录大屠杀的悲惨照片。从那时起他就想亲自到中国来看一看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他作为一名军人奉派来到了中国的昆明,准备到日军侧后进行侦察谍报活动。可是战争的进程出人意料,他到达昆明以后不久,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他所在的部队解散了。他好不容易到了中国,决心在中国留下来。终于他通过朋友的介绍,参加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期·斯特朗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但很少有人听到过另一位美国朋友——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的名字。 1896年,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的家庭。1927年他来到中国。那时,他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满怀着某些白种人的偏见。他曾傲慢地写信给家人;“最有效的政策是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10年以后,他学会了讲中文,并  相似文献   

8.
《没齿不忘的情意》一文在《党史纵横》1997年第6期发表后,我们把这一消息,告之在美国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飞行员,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犹如一石入水,涌动出友谊的涟漪.美国退役的空军上校阿密特·W·路易斯,给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救护美国飞行员的冀东八路军文艺战士刘大为写了一封热情的信,同时,还把他1944年在武汉上空对日军作战,座机中弹,跳伞着陆后,被新四军救获,在新四军部队中活动了一个多月的日记,郑重地寄给了刘大为.路易斯期望通过他的日记,向中国人民介绍二战中中美人民的伟大友谊,也像格伦·贝奈达一样,通过他的“二战日记”,寻找到当年救护过他的新四军战友和抗日群众.  相似文献   

9.
龙欣 《世纪桥》2005,(5):6-7
2005年5月8日晚,胡锦涛主席利用在莫斯科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的时机,专门抽出时间,会见了曾经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东北战场战斗的俄罗斯老战士及遗属代表。受胡锦涛主席邀请前来的有:马·阿·加列耶夫,现任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当年参加过牡丹江等地的战斗;退役少将塔·戈·舒德洛,当年曾是苏军反坦克炮连的排长,参加过解放沈阳等地的战斗;退役少校帕·弗·戈列梅金,当年苏联空军的一名领航员,曾参加过解放旅顺的战斗60年前,一大批俄罗斯将士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抗击日本法  相似文献   

10.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11.
·题记·温仰春同志是广东省大埔县人,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期间,曾任红军第十一军四十八团政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主力红军长征后,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一九三八年三月随新四军二支队离开福建北上抗日。一九七九年夏,笔者在上海访问了温老,聆听他老人家追叙当年战斗在闽粤赣边的情景。此后遵嘱将访问笔记整理成文,但遗憾的是,未及过目,他老人家便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四日阖然长逝。现将访问记录发表,以志缅怀。文中用第一人称叙述,意在尽可能保留温老讲话的语气和用词。·笔者·  相似文献   

12.
莫·弗·马库宁,苏联人,一九二六年来中国,在黄埔军校任军事顾问,后编入贺龙二十军任顾问,随贺部参加北伐战争进入南昌,是唯一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外国人。南昌起义后,革命军分兵两路向广东进军。马库宁随二十军南下,沿途遭到敌军围攻,队伍之惨重。在一次遭遇战中,马库宁被敌军俘虏。马库宁后来回国,他在回忆南昌起义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南昌暴动虽没能挽救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但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独立武装,向反动势力打响了第一枪,从而  相似文献   

13.
埃文斯·富代斯·卡尔逊(Evaws Fordyce Carlson),189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5年任罗斯福总统卫队的副指挥。1937年7月前往中国,罗斯福要他定期写信报告中国情况。到达中国后,卡尔逊决定到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考察。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动态发展理论中主要概念。他认为,经济本身存在着一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这就是创新活动,而且正是这种创新活动引起了经济的发展。他所说的“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曾有两位名叫鲍罗庭的苏联顾问,先后到过岳阳。第一位是季莫菲伊·谢苗诺维奇·鲍罗庭。季·谢·鲍罗窿,1891年生,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第四十鲍古恰尔师炮兵营长。1925年初,他随师长鲍古恰尔作为苏联军事顾问团成员前来中国,先在苏联援华军事顾问团北方组冯玉祥部的国民一军任炮兵顾问。7月,又被派赴河南组岳维峻的国民二军任顾问。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职业军人。他自1911年首次来到中国后,一生中又多次来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之不逢迎不为他所敬仰的人,犹如哑子之不能讲话”。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的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他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怀有  相似文献   

17.
聂绀弩生于1903年3月28日,湖北京山籍人,县立小学毕业后在新加坡等地从事小教、新闻工作。后考入国民党黄浦军校第二期,参加了讨伐叛军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之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回国后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发生,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运动,辞职走上海,结识鲁迅、茅盾、丁玲等许多有识之士,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8.
吴殿卿 《党史博览》2004,(12):39-41
名字里面的故事叶飞祖籍福建省南安县(今南安市),1914年出生在菲律宾,是开国将领中少有的归侨将领。由于长期受西班牙和美国的统治,菲律宾人生活习惯受西方影响很深。与多数在菲的华侨一样,叶飞幼年时也有一个完全“西化”的名字: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1919年回国后,按照叶氏家族的谱系,他改名叶启亨。小学、中学时期,他一直用叶启亨这个名字。叶飞,是1928年他参加地下工作时改的。那时,叶飞是厦门中山中学的学生,虽然只有14岁,但已经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中学毕业前,他决定放弃即将进行的毕业考…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8月16日,欧洲有名的大报《德意志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份讣告:“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则消息并未在我党引起反响,也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奥托·布劳恩是何许人。殊不知,他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大名鼎鼎、具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参加过德国工人起义和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20.
段德昌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8年,党派他到湘鄂西洪湖地区领导武装斗争. 1931年夏,洪湖地区遭遇一场特大洪水,百万亩良田被淹,灾民四处逃荒.正当其时,国际救灾机构筹集了一批粮食、药品和衣物等救灾物资,准备发放给中国各地灾区.1932年初,国际联盟救灾组织负责人约翰·霍普森爵士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推荐在上海公共租界担任总检查员的路易·艾黎来完成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