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昌 《云南人大》2006,(11):22-23
我国普法工作走了“一五”到“四五”的20年历程。“一五”普法注重法律启蒙;“二五”普法突出专业法的学习;“三五”普法强调法制宣传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四五”普法要求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实质上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对公民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同要求的反映。时至“五五”普法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紧密结合地区特点.进一步增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大不仅是权力机关.也应当是普法的重要阵地.在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中居于什么地位.应当如何发挥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明 《求索》2013,(12):201-203
自“一五”普法规划之肇始,时至今日,普法宣传业已进入“六五”时代。28年的普法实践表明,普及法律常识首要而核心的内容就是普及宪法知识.教育民众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培育宪法信仰。近60年的宪法普及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宪法知识的普及,阻碍着宪法理念的传播.阻碍着宪法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事》2006,(10):37-37
9月1日,省人事厅召开全厅“五五”普法动员大会并举办法制讲座。省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傅玮作动员讲话。他强调,“四五”普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厅人才人事依法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5年的过去,上海“四五”普法已近尾声。自1986年开始,连续四个“五年”,全民普及法律常识宣传教育这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已经获得了累累硕果。从前三个“五年”普法工作取得的效果看.普法机构从无到有,普法对象也从要求学法转变为渴望懂法。“四五”普法总结了以前工作的经验.从“普”入手,牢牢抓住法制宣传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于去年4月批转的全国“四五”普法规划,确定了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宪法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于深入开展依法治国,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法治进程,部将产生积极作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各级国家机关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来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套稳定的基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法  相似文献   

6.
恭城,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从“一五”到“五五”普法,均被自治区评为普法先进县。去年.恭城瑶族自治县还被全区普法办确定为伞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46个县级联系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八面来风     
《西藏统一战线》2008,(4):19-19
义乌统战部做好“法制宣传月”活动 今年以来,义乌市委统战部结合实际,在全市宗教界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月”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切实提高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了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普法工作,对“法制宣传月”活动进行精心布置和安排。二是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连续举办多场专题培训,邀请省、市民宗部门专家、领导前来授课;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本市“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五年来,各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紧扣城市法治化的脉搏,紧贴基层民主法治的实践,坚持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法制宣传教育在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普法工作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9.
《政策》2008,(3):61-62
秦德君在2007年10月22日《学习时报》上撰文阐释法制(Rule by Law)的实质在于“始民”.法治(Rule of Law)的实质在于“治权”。法制关注的焦点在于秩序,而法治关注的焦点或者说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有效地制约和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人类“宪政”的本质,在于“限政”,即对公权的限制。因此“宪法并不是政府的法令.而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潘恩语);宪法的本质精神,一是人民享有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0.
阿计 《公民导刊》2011,(6):40-41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随后,执政党进一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立法改革目标。 1993年3月,宪法修正案、在明确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同时,特别强调“国家加强经济立孽萝法”。这意味着,“为市场经济立法”的政治目标,进一步上升为宪法性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年轻干部,经历了“二五”、“三五”普法阶段,正处在“四五”普法进程中。在日常谈话中许多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体会到,近年来年复一年甚至月复一月的“普法”考试,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的弊端,导致大家对普法考试十分反感。本来,以考促学这种普及法律和法制知识的做法,其初衷甚好。问题是,有的普法考试正在走形式主义的路子。每一场普法考试,事先由各级“普法办”发个文件,唱唱高调,强调要严肃纪律,严肃考核等等;而普法试卷在下发过程中,有“服务及时”的普法办公室工作人员会事先准备好考题答案,复印后分发给应考单位…  相似文献   

12.
为开展好今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齐鲁石化公司开展了全国法制宣传日“送普法”短信活动。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这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后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齐鲁石化公司宣传日的主题是“学法守法用法,构建和谐企业”。该公司结合企业实际,给公司主管以上有关人员300多人发出了短信,对从事、关心、支持公司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送上宣传日的主题内容,并号召全体职工,积极搞好普法、依法治企工作,做学法守法的模范。为搞好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齐鲁石化公司还组织了基层单位普法、依法治企启动、安全…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1,(28):29-29
被媒体同行誉为“同一首歌”的“民主与法制巡回讲坛”,在此次讲坛成功开讲后,又被众多网友誉为“是一次普法教育的盛会”。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反响。众多网友在论坛或博客上纷纷发表言论,支持和盛赞这种创新的普法方式。  相似文献   

14.
前二十五年的普法,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从普法内容上来看,上至宪法、基本法,下至调整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普法受众来看,上至中央地方各级领导,下至田问地头平民百姓;从普法区域来看,上至城市、机关,下至乡村、社区。在形式上,看似做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但现实中,民众的普遍感受却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有待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尤其是在被媒  相似文献   

15.
前二十五年的普法,其声势不可谓不浩大。从普法内容上来看,上至宪法、基本法,下至调整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普法受众来看,上至中央地方各级领导,下至田间地头平民百姓;从普法区域来看,上至城市、机关,下至乡村、社区。在形式上,看似做到了法制宣传教育“全覆盖”。  相似文献   

16.
一五普法:把法律交给公民。1985年2月,浙江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省委、省政府于同年12月印发了《浙江省基本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的五年规划》,确定了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经济合同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  相似文献   

17.
陈斯喜 《中国人大》2012,(12):53-53
今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三十周年。去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六五普法决议”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深入学习宣传宪法,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宪法?宪法有哪些不同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诸文 《今日浙江》2006,(15):20-21
诸暨市始终将对农民普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突出“四个创新”,全面提升农民法律素质,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创新“枫桥经验”,创建“法治诸暨”,构建“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05年,诸暨市被评为“四五普法”全国先进单位该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荣记集体一等功。创新载体,开展实效性教育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把农民法制培训纳入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成立市镇乡(街道)、行政村三级普法教育领导小组,普法教育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年度预算,市财政每年投入法制培训专项资金50余万元。在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讲师团中充…  相似文献   

19.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内,宪法宣誓的响声久久回荡;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里,学法热情空前高涨;街坊邻里间,法律知识口口相传……“七五”普法以来,浙江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群体作为重点普法对象,全方位、全领域开启新一轮法治行。  相似文献   

20.
海波 《人民政坛》2008,(2):37-37
新《劳动合同法》已实施。由于对新法的不理解和误读,有一些地方企业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作出一些企图规避新法的举动。那么,对于新《劳动合同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呢?首先,新《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劳动关系与订立劳动合同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明确。这部法律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型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权益都需要保护。正如“保护私人财产”写入《宪法》有利于财富的充分涌流,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宪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