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是受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影响的。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应充分认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诱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市青少年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等合法权益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青少年维权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维权意识与维权行为知行不一、维权法治教育不理想等问题和情况。应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青少年的维权意识与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行为学角度分析"空心族"的成因:需要是行为动力的源泉;价值现影响青少年行为的方式,是行为的精神支柱.进而提出相应对策:青少年要树立学习意识;家庭、学校、社会要刺激青少年的需要,并对其进行理想价值现教育.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主体行为控制必须履行法治原则。青少年主体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辩证统一 ,能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控制创造积极的条件 ,并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问卷调查和统计的结果,归纳了北京青少年在社会公德行为和意识方面的一些突出特征,并对其原因、表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的成长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它渗透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社会公德形成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都有强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大众传媒与青少年社会公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传播性和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全球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瞬间性和易逝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使青少年的人格和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道德意识减弱,政治观念淡化,导致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识别能力弱,法制教育缺位,自控能力低。有效防范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应加强网络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上,尤其是要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8.
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殊现象,网恋具有不同于一般恋爱的特点.青少年是网恋的重要行为主体,网恋过程中,青少年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行为上的误区.应采取措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对网恋情感进行合理控制和适度调节;帮助青少年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强化网络道德观念,规范网络伦理行为;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9.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法治意识养成的外在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应包含家庭主体因素、家庭成员因素、家庭关系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要想培养青少年形成完善、健全的法治意识,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先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家庭的"有意培养"转化为青少年无动因的自然依从,使他们从对法律理性认识基础上产生法治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10.
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使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其预防措施有:建立青少年网上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运用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西藏自治区白朗中学和云南玉龙县石鼓镇中学的中学生的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和上海区县的青少年相比,西藏和云南部分区县青少年营养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膳食营养知识尤其缺乏。初中生的营养态度不令人满意,同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据此,我国西部地区青少年营养知识和态度仍有待丰富和改善。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当地青少年营养膳食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预防青少年近远期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突发性、模仿性、易变性和盲从性等特点。它的形成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因此 ,学校、家庭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 ,预防和抑制青少年偏差行为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敬畏是一种既敬重又畏惧的复合情感。青少年敬畏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敬畏之心和敬畏之行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敬畏教育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的内在要求,是青少年失范现象矫正的迫切需要,是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的必然指向,是实现中国梦宏伟愿景的有力支撑。为了实现这种教育,应当注重堵塞知识漏洞、健全认知体系,坚守做人底线、形成底线思维,提升法律素养、形成法律思维,践行道德品格、坚定道德理想,明确规则意识、捍卫规则尊严,学会换位思考、抛却个人主义,正反双向发力、筑牢内外防线。  相似文献   

16.
暴力亚文化的社区环境中自发形成了一套管理人际公共行为的"街头守则",这套非正式规则默认了人们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赢取"尊重"。在"街头守则"的渗透下,充斥暴力的家庭环境会强化青少年的暴力认同感,误导青少年形成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另外,不良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青少年通过暴力竞争来赢得"街头游戏"中的"尊重"。此外,青少年自身的叛逆性格也会强化其犯罪意志,成为刺激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决定着青少年的意识和精神,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和方式.现代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社区既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也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之一.他们的知识更新、娱乐休闲、社交学习、健康锻炼都在社区,社区正日益承担起强化和完善社区青少年素质的职能,整个社区环境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社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而社区文化环境作为社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显现出对社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社区文化环境,以促进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行为指导的必要条件。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形象性、复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青少年行为的形成必然受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影响。只有社会各方面包括政府、学校、家长、社区和公民的通力合作,加强对青少年行为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才能够使青少年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决定着青少年的意识和精神,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和方式。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空间。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青少年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亲社会行为的特质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标志,也是主流社会的价值期许.当前,受宏观社会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关键因素中一些负面作用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成长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出现亲社会行为缺失现象.社会可以对青少年个体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训练和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