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3月29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公开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敌人”,并命令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阿拉法特总部所在地拉姆安拉受到以色列军队猛烈炮轰,多名保镖死伤,阿拉法特被围困,断绝与外界联系。新的一轮巴以军事冲突愈演愈烈,中东和平再次陷入严重危机。这一事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4月4日,对以色列的行动置若罔闻的美国在内外  相似文献   

2.
辞旧迎新之际,沉浸在斋月祥和气氛中的中东,又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爆发的新一轮冲突搅乱。以色列派出武装直升机多次袭击加沙城,导致数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2001年岁末相继发生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和海法的多起针对以色列平民的严重爆炸事件以及此后以色列向巴勒斯坦方面发动的军事报复行动,再次把巴以之间持续已久的“冤冤相报”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3.
王连志 《半月谈》2003,(18):80-82
巴以关系最近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使人不能不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命运产生担心和忧虑。今年4月底才就任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9月6日宣布辞职。当天下午。以色列战机袭击了加沙城内的一座公寓,致使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受伤。亚辛随即宣称,以色列人和以总理沙龙将为暗杀事件付出高昂的代价。9日,以色列境内连遭两起自杀性袭击,有60多人伤亡。以色列总理沙龙11日晚召集安全内阁特别会议,决定“原则上”同意驱逐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并要求以国防军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阿巴斯辞职以及巴以之间以暴易暴的再次升级无疑使“路线图”计划面临严峻挑战.也使中东地区局势更趋紧张。不过,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观察。笔者认为,巴以局势至少目前不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起亚西尔·阿拉法特,许多西方人会说:这个人应该刮掉邋遢的胡须换上平民的衣着。然而、在许多巴勒斯坦人的心目中,阿拉法特是一个圣哲:同样杂乱的胡须成为他拒绝服从传统的中东领导者模式的标志;而“卡菲叶”头饰和手枪,正象征巴勒斯坦人为争取国土的奋斗决心。阿拉法特一生神秘且充满危机,一举一动与中东甚至世界和平息息相关。 阿拉法特的童年 1929年8月24日,穆罕默德·亚西尔·阿拉法特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他父亲是阿布德·拉乌夫·阿拉法特,他的第一个夫人为他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三女四男,阿拉法特排名第六。阿拉法…  相似文献   

5.
2006年新年伊始,以色列总理沙龙严重中风后一病不起。由于脑部受损,这位政坛宿将的政治生命注定完结。沙龙时代,正如以主流大报《国土报》评论的那样,也在1月4日悲剧性地宣告结束。沙龙在中东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近年来,他主导了巴以关系的发展。在他毁誉参半的一生中,沙龙同时扮演了巴以和平的破坏者和建设者。他曾经主张在巴勒斯坦的领土上强行修建以色列人定居点,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他坚持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隔离墙,试图造成事实上的巴以边境线。他还发动了针对巴激进派领导人的“定点清除行动”,围困阿拉法特两年多。同样也是他,在…  相似文献   

6.
正当中东和平会议进行之际,以色列军方决定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12名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境,中国政府对此表示遗憾,认为这不仅违反国际法的有关准则,也为中  相似文献   

7.
新闻扫描     
<正> 以军定点清除炸死亚辛以色列直升飞机3月22日凌晨向加沙城一座清真寺附近发射了数枚导弹,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在这次“定点清除”中被炸身亡,另有至少6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丧生。哈马斯官员认为,以色列方面此次的行动早有策划,亚辛近日来一直处于他们的监控范围。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这次的冒险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只能为巴以流血冲突种下更多的仇恨和隐患。  相似文献   

8.
美国曾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也一度视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为该地区实现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人物。为促使巴以达成历史性协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于2000年7月把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主席一同邀请至戴维营,亲自主持谈判。克林顿对待中东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巴以双方领导人都是热情的。但其继任者布什却在中东问题上拉开与克林顿政府的距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相对超脱的中东政策,对阿拉法特的态度颇显冷淡。布什上台后从没有会见过阿拉法特,也没有与其通过电话。随着巴以冲突的不断升级,巴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平民的…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11 日,阿拉法特的心电图终于被拉成了直线。 短短的十三个昼夜,没有人想到死神这次真的击垮了这位75 岁的老人。在阿拉法特最后离开故土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头戴绒帽、神情憔悴的老人,与那位世人熟知的永远一身戎装头戴象征巴勒斯坦土地方格巾的战士判若两人,时间与围困雕蚀了这面巴勒斯坦的旗帜。自2001年底,巴以冲突再起,以色列就把阿拉法特围困在自己的官邸里,推土机铲掉了相邻的房间,水电被切断,以色列士兵把旗帜插到了他的屋顶,三年中他从没有走出房间在温暖的阳光中散步, 没有呼吸过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面对 …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月28日,发生在肯尼亚的旅馆爆炸事件和以色列客机遭导弹袭击事件,使多名以色列人丧生。袭击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以色列的高度重视,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遵照以色列总理沙龙下达的指令,针对恐怖活动积极展开了全面出击,这是该机构自1972年德国慕尼黑惨案以来再次公开露面。有分析认为,这次介入行动也标志着“摩萨德”首次卷入了全球反恐战争。  相似文献   

11.
政经人物     
<正> 11月11日,巴勒斯坦总统府秘书长拉希姆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阿拉法特官邸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逝世。阿拉法特的遗体于12日运往埃及首都开罗。在开罗举行完葬礼后,遗体当天就会运往拉姆安拉,并安葬在官邸内。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主席劳希·法图就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临时主席。根据巴勒斯坦法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去世后60天内将举行选举,在此之前立法委员会主席将担任“看守主席”。  相似文献   

12.
3月27日召开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是阿拉伯世界为最终和平解决巴以冲突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以色列内阁却在3月29日作出决定,要对巴自治区进行全面进攻。其导火索是:27日晚,巴勒斯坦人在以北部城市内坦亚制造的自杀性炸弹事件,使一贯强硬的沙龙政府发动了对巴勒斯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被困于拉马拉的阿拉法特命悬一线,他的生死存亡,将是挂在中东这一巨大的火药桶上的一根“细细红线”……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成员--美国、欧洲、俄罗斯和联合国,分别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文本交给当事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至此,由美国去年6月24日率先提出,四方会议去年12月20日修改通过的解决巴以问题的国际和平计划终于出笼.巴勒斯坦方面曾对"路线图"寄予厚望,国际社会也希望它能帮助巴以结束长达32个月的流血冲突,并有助于中东实现全面和平.然而,"路线图"计划能够原原本本实现吗?即使实现,能给巴以带来真正的和平吗?它能帮助巴勒斯坦人圆半个多世纪的建国梦吗?笔者对这一连串问号,找不到乐观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3O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成员———美国、欧洲、俄罗斯和联合国,分别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文本交给当事国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至此,由美国去年6月24日率先提出,四方会议去年12月20日修改通过的解决巴以问题的国际和平计划终于出笼。巴勒斯坦方面曾对“路线图”寄予厚望,国际社会也希望它能帮助巴以结束长达32个月的流血冲突,并有助于中东实现全面和平。然而,“路线图”计划能够原原本本实现吗?即使实现,能给巴以带来真正的和平吗?它能帮助巴勒斯坦人圆半个多世纪的建国梦吗?笔者对这一连串问号,找不到乐观的答案。“路线图”计划…  相似文献   

15.
19岁的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决定中东地区战争与和平的“关键人物”。6月25日,沙利特被通过地道潜入以军哨所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劫持。27日,以营救沙利特为由,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批准了代号“夏雨”的军事行动计划,大举进攻加沙。这一行动宣告了巴以领导人去年2月达成的停火协议失效,巴以武装冲突骤然升级。很多专家惊呼“一名人质引发了又一轮巴以战争”。就在以军“拯救大兵瑞恩”行动陷入僵局之时,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在黎以边境突然发动袭击,又打死8名、抓走2名以色列士兵。对于真主党的行动,哈马斯…  相似文献   

16.
黄培昭 《思想工作》2004,(12):46-47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这是阿拉法特生前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随着阿拉法特的离去,巴勒斯坦新领导层、以色列及有关各方都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他们的所作所为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送阿翁魂归故里当地时间11月11日22时45分,一架法国飞机把阿拉法特的遗体运到埃及首都开罗,停放在空军“加拉俱乐部”医院。12日一大早,记者就驱车前往“加拉俱乐部”医院,沿途看到不少神色悲戚的市民。上午10时,覆盖着巴勒斯坦四色旗的阿拉法特的灵柩被抬进医院的清真寺。宗教人士诵…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05,(4):8-8
中东仍是当今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热点地区。2004年中东形势最具悲剧色彩的一页是阿拉法特的去世。阿拉法特戎装一生,他带着祈盼与遗憾而去。在今年1月9日举行的选举中,阿巴斯当选为新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相似文献   

18.
王冲 《思想工作》2006,(8):44-45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并绑架后,黎以冲突持续升级。7月17日,黎巴嫩城市遭空袭15人死亡,7名加拿大人被炸死。同日,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宣布,以色列地面部队已经进入黎巴嫩南部,向靠近黎以边界的真主党基地发起攻击。阿盟秘书长穆萨称,“中东和平进程事实上已经破裂”,有分析人士认为该地区处在战争的边缘。以色列会不会再度占领黎巴嫩?中东会不会再度爆发战争?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连线中东问题专家,破解黎以冲突爆发后的各种疑问。哈马斯和真主党是否相互配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了越境袭击,俘虏两名以色列士兵,…  相似文献   

19.
刘洪 《思想工作》2004,(5):46-47
沙龙谋求政府“黄金组合”,阿拉法特“招安”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巴以政坛目前的洗 牌,都围绕以色列的“单边行动”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6,(4):50-50
6月25日,哈马斯下属军事派别“卡桑旅”和另外两支武装组织联合袭击以色列与加沙地带南部交界地区的一处以军哨卡,并劫持1名士兵,随后要求以政府释放400余名在押的巴勒斯坦人,以换取以士兵获释,但遭以政府拒绝。以军士兵被绑架后,以方向巴武装组织发出了48小时的最后通牒。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态度强硬,发誓对巴武装组织实施报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