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温越 《新东方》2002,11(5):58-61
郁达夫作为新文学运动主要作家之一,其小说独特的死亡意识流露出作家思想与性格的矛盾性,反映了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意识与反抗意识这一历史性困惑。表明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本质上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生命意义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改革政治教育,应注意使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受教育者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战士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遽而深刻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是诸多变化之一。一、自主意识的增强及其两重性。自主意识是人对自己在主客体关系中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主体身份的自觉认识,它是构成主体意识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正内容简介:本书针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界比较流行的将人的主体间性与人的主体性对置起来的主体死亡论观点,依据辩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人始终是主体"的观点,在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做出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的基础上,以主体生成论破解人的主体间性与人的主体性的隔障。该著一方面将迄今为止的西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历史描述成一个从强调"人的合群性"("群体意识)到强调"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再到强调"人的主体间性"("他我意识")的演进过程;另一  相似文献   

4.
<正>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们对这种传统观点已经司空见惯。意识的内容果真没有主观性吗?笔者认为意识的内容同样具有主观性。意识内容的主观性就是指意识——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必然渗透有主体的主观因素,即主体特定的价值目标、经验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等。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意识正发生着历史的嬗变。本文以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才意识应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人才的机制意识、人才的能力导向意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意识。研究人才意识旨在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来创建新的精神主体,以什么样的精神风采来展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已迫切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回答。努力激发现代市民的主体创新意识,应该作为构筑现代社会文明和人的精神家园的支柱。主体创新意识和现代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治理相对于传统统治模式或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而言,其最核心的特质乃是公共权力主体多元化,政府和政府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均是有资格的治理主体,但是有资格的治理主体未必是合格的治理主体。有资格的主体要成长为合格的主体,其关键前提是该主体已经确立治理主体意识,这一意识包括三个层面:现代责任意识、现代理性意识、现代操作意识。现代操作意识是现代理性意识的基础,现代理性意识是现代责任意识的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如何让公民和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生成主体意识,治理主体意识并非自动生成,其最终确立需要坚持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共同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对学生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将奠定一个基础。因而对学生正确主体意识的培养更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要求。深入探讨正确主体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刘强 《前沿》2009,(9):18-21
现代社会由于道德缺乏美的感性基础致使道德意志脆弱,欺诈与失德增多。按物质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使各种社会主体间矛盾对立,人的命运被蒙蔽在盲目的劳顿和物质的追寻中。美感导引着人的心意的理想方向,指引着人的生命超越升华过程。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在高层次上的同一是培养理想社会主体的最佳途径。美感生成过程中主体与对象的相融相悦能校正生命的对立意识,这种相融意识是改变现代观念影响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相对抗,构建各种社会主体间和谐相契关系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心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才能真正地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史研究者对自身作为教育史研究活动全过程中的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史学术问题所做出的各种认识与判断。在教育史学界,对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问题一直缺乏关注。而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承认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史研究的水平。在当前的教育史研究中,如何增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呢?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主体修养的问题,这是加强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教育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最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史研究者在从事教育史研究活动中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自由开放的网络为全面、开放、完善的主体性生成准备着条件,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只有在现实的和虚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最终生成。网络提升了个体的主体意识,促其从传统的抽象的整体的主体意识,逐渐转化和过度为现实的多元的主体意识。网络使主体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增强其认知、学习能力,拓展其知识结构,提升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市场经济发展引发主体的利益意识变化必然引起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网络社会强化了主体价值客体意识的利益化。主体借助网络虚拟技术使其变成虚拟空间中可以反复再现的"可能性"的对象,促进了人类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活动方式的生成,提高了主体的生活空间和创造能力,增强了主体在网络生活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创造性是网络生活根本性的目标指向,是网络生活实践形态的内在特质,网络虚拟性和高仿真性特点拓宽了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性,促进了网络行为主体对现实性的超越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6.
谭容培  唐红兵 《求索》2008,(3):96-99
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现象进行分析,并在审视传统审美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审关内涵。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框架之内,审美才能走出传统审美话语局限于主体意识哲学的迷城,呈现出它的广阔胸襟,进而为现代人重建美好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理所当然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8.
杨俊峰 《时事报告》2003,(2):22-22,33-35
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分为外部现代化和内部现代化两个方面,内部现代化即是指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伟大  相似文献   

19.
艺丹 《前沿》2002,32(6):72-75
“五·四”女作家群由步入文坛时的“问题小说”到以“爱”为主题的创作 ,表明她们的创作视角由社会转向了表现女性自我 ,女性主体意识由对外的追求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不愿再做封建家庭的奴隶、任人宰割的羔羊、为人刀俎的鱼肉 ,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中觉醒。从“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我们看到 ,“五·四”新女性们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挡 ,勇敢地为实现作为“人”的价值 ,迈出了蹒珊的第一步。这蹒珊的第一步为日后女性主体意识走向全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执政之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的政治追求与价值图景。但协商民主的主体发育不完善,已经构成现实之困,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唤醒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范围,重视主体效能,加强党的领导,是落实人民主体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