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需要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毫无异议。但是,对于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人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科学文化教育只讨论客观物质对象的“真”与“美”,不涉及“善”与“恶”的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应该由德育教师去完成。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在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下简称“渗透”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2.
一个怪影在神州游荡,这是“拜金主义”的怪影,一切腐败势力“贪、赌、毒、黄”在这怪影下结成了神圣同盟。现在是认清其后果,团结在党中央的旗帜下与其坚决斗争的时候了。经济基础推动着上层建筑的变更和发展,而上层建筑也必然产生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可能想象一个生气勃勃的发展中的社会会缺少物质、精神两个支柱中之任何一根,否则会产生倾斜。正如比萨斜塔那样,虽说是“奇观”但不免人们为之担心。有些同志不相信“道德力量的衰败会影响经济发展”,以为这是“危言耸听”,那么我们不妨引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若干现象作一些一目了…  相似文献   

3.
近来 ,有些地方人大常委会采取与政协“联合视察”、“联合监督”的做法。对这一举措 ,笔者认为尽管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还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是国家制度的范畴 ,而政治协商制度则属于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范畴。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在性质上有很大区别 :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一种监督 ,具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性 ,被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而政协监督是一种民主监督 ,其提出的建议是建设性的 ,没有一定的强制性。人大监督与政协的民主监督在位次上、权威性上都不能等同。搞这种“联合监督” ,会弱化…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地方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如何认识人民政协的“位”与“为”的关系问题成了各地同志热烈讨论的话题。有些同志认为,“有位才好有为”,党委和政府如果不把政协放在重要地位,不重视发挥政协的作用,政协的工作很难有所作为。有些同志则认为,政协的“位”是早已明确的,再提出“位”的问题,似有“争位”之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政协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有所作为”。真理愈辨愈明。经过一番议论,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即“有位才好有为”与“有为才能有位”两者应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宜过分强调其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谈话要点的过程中,有些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条标准是区别姓“资”姓“社”的标准。有些报道甚至有些报刊的社论也这样说,这样写。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邓小平同志谈话的原意,值得研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三条标准不是从总体上区别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确立的前提下,检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是否正  相似文献   

6.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除了有些违法违规、贪污腐败问题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损失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大代表依法对“一府两院”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是执行代表职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些地方规定“一府两院”办理人大代表建议须达到让代表人人满意。他们认为,这样规定对促进“一府两院”认真办理代表建议能起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要求“一府两院”对建议办理结果达到代表人人满意是不现实的。这一规定在现实中究竟行不行得通,还需接受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8.
刘勇强 《人事管理》2001,(11):15-15
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接受了一次问询调查,其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哪些技能,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教授们为此提出了希望学生具备的技能和素质。有趣的是,它们与企业家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1,(9):57-57
8月23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发表“十年政纲”中的两岸经贸篇,在回答记者“九二共识”问题时,她说:“因此如果它(“九二共识”)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没有承认、不承认,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可见蔡主席认为“九二共识”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林琳 《人大研究》2011,(1):35-39
地方立法工作者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一个普遍存在的、危害众所周知的、看起来似乎也不难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就是得不到解决。在笔者看来,实施性地方立法重复上位法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实施性立法重复上位法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已经众所周知,为什么一直得不到改善,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其成因重新进行分析,让读者看清对这个问题“见怪不怪”才是真的“怪”。  相似文献   

11.
学生怯问心理的成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教师导致怯问。如同老师接触少,不了解老师的性格;老师过于严肃,老是板着面孔;老师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讽刺,甚至体罚;教学方法不当;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学生怯问。第二,因虚荣导致怯问。有些学生爱慕虚荣,好胜心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有问题不愿问。第三,因自卑导致怯问、有些学生自认为在老师眼中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有问题时左顾右盼。,也有些学生因口吃、怯懦、狭隘、抑郁等身。已障碍或疾病等,而造成怯问心理。教师明确了造成学生怯问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教师的课堂结构起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即由“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热闹是怪热闹的,但并非都能收到“令其善疑,诱以审问”的效果。一般来说,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均是由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样,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路标,牵引着学生前进。自然,教师的主导性是加强了,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相应地被忽略了呢?会否造成“教师提问——学生略答——教师讲解”,问答不止、讲解不止、循环往复的局面呢?实际上“提问”不  相似文献   

13.
巧问三术     
课堂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艺术的效果,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课堂提问有三术,如能恰当地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术:深与钱的结合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就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偏深的问题,可以作些降低难度的处理。例如,在讲中国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时,许多学生认为美国的两…  相似文献   

14.
学习漫议     
沈福新 《群众》2007,(3):43-45
“人不学习要落后”——这是一句永远不老的老话;“人不能终身工作,却要终身学习”——这是学习型社会倡导的新理念。“知识”是一种神圣的“怪物”,怪就怪在它与其它资源不一样,任凭权力再大、财富再多、武力再强、手段再狠,也掠夺和俘虏不到“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是学习。  相似文献   

15.
“做中学”的积极倡导者、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博士认为,学生有效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建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只靠学生自动地、自发地进行,而是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需要教师和家长为学生提供适合于每个儿童发展的“脚手架”。学生在这个“脚手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也成为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的难点。初中思想品德课怎样进行探究教学呢?笔者认为,达到优化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应注意做到以下六个统一。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开展探究教学首先碰到的是如何选择探究内容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于采用探究教学形式。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有些内容,如什么是“法律”?什么是“三个代表”?这些体现概念、名称、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进行探究,而采用接受、阅读等方式就能较好掌握。其二是…  相似文献   

17.
<正> 拙著《死亡哲学》自去年10月面世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不少读者或是致信作者或是登门叙谈,直抒他们初步的读后感、给作者以热情的鼓励,给著作以较高的评价,表达了对该书论列内容的浓厚兴趣,也对其中有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作为《死亡哲学》的作者,我想就大家所提的若干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些老领导、老朋友接到我的赠书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怎么会想到研究死亡这样一个怪问题?”这句话虽然有几分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多多少少反映了一部分读者初见此书的诧异心理。其实,死亡绝对不是什么“怪问题”,而且如果天下有什么最普通、最平常即最不值得奇怪的问题的话,恐怕死亡就算其中之一了。因为世上万物中总有些事物的产生会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偶然性,但是凡产生出来的事物却都一无例外、在所难免地要毁灭和死亡。一对夫妇是否生孩于,这件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至少不具备绝对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这通常是师生的共同愿望。然而笔者认为,教学中有时错误并不可怕,我们大可不必谈“错”色变。相反,有时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美丽的错误”走进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受“错”的洗礼,达到“改邪归正”。这种“错误”,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当地寓“错”于政治课堂教学,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呢?这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以“错”攻“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表面的、机械的,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一把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够强。有的“一把手”不愿接受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听到监督就反感,认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有的给监督者、说真话者“穿小鞋”、戴“紧箍  相似文献   

20.
村委会直选以来,大多数村委会都能自觉接受村支部的领导,行使职能,但是在村民自治问题上,有些地方的干部群众中仍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实行自治可以不要党支部”,有的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如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基础,必须从教育入手,牢固树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意识。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舆论宣传。在继续宣传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使广大农村干部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