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凌君 《北京观察》2021,(10):40-41
寡情未必真豪杰,眷爱更为大丈夫.身为伟人的毛泽东,和常人一样,也要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有着躲不掉、绕不开的浓浓亲情.他从小就十分孝敬父母,与杨开慧结为革命伴侣,对岳父岳母怀着同样的孝心和深情. 对杨开慧母亲杨老夫人的关爱亲情,尤显伟人的赤子情怀.杨老夫人向振熙,出身书香世家,1888年与杨昌济成亲,育有一男二女.长子为杨开智,长女不幸天亡,二女为杨开慧.杨昌济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曾留学日本、英国,回国后在故乡湖南任教,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很深的影响,是毛泽东最为敬重的老师.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杨昌济自湖南赴北京,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此后也促成了毛泽东的首次北京之行和北大图书馆工作以及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次年底,杨昌济病重住院,适逢毛泽东参加革命宣传活动,自湖南长沙第二次进京.  相似文献   

2.
焦点人物     
《时事资料手册》2007,(3):97-99
毛岸青是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1930年11月,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3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秘密转移至上海。1936年,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1947年,毛岸青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49年7月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今年3月23日,毛岸青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3.
黄生秀 《前沿》2013,(17):196-198
毛泽东自始至终关心和关注着西路军,在西路军失败之前领导党中央对西路军展开了政治营救和军事营救,在西路军失败之后,又领导中央对西路军被俘红军指战员展开了各种形式的营救。文章对毛泽东的这些营救活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杨开慧     
《传承》2006,(Z1)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其父杨昌济思想先进,故杨开慧虽是女儿身也能有名、有字、有号,并在7岁时即破例入读小学。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1913年,杨昌济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在长沙执教。翌年,杨开慧结识了杨昌济的学生——毛泽东,杨昌济称赞毛泽东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1918年夏,杨昌济赴北京大学任教。9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京城遇同乡知己,杨开慧和毛泽东常漫步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共赏北海湖畔的垂柳。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说,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1919年,毛泽东返湘时两…  相似文献   

5.
正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  相似文献   

6.
杨开慧烈士的外婆家系湖南省平江县石洞砖屋向家。从毛泽东结识杨开慧,特别是他们结成夫妻之后,毛泽东自然随妻到其外婆家走访,因此与向家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衍生出不少为外界所鲜知,而令向家人世代相传的故事。 1913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从海外学成归来,举家从长沙县板仓移居省城长沙。同年,青年毛泽东也到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和蔡和森等同学经常到杨先生寓所求教,认识了导师的女儿杨开慧,也拜识了师母向振熙及其弟妹。博学多才,志向远大的毛泽东给向家老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北京不幸逝世。逝世后,本来就不宽裕的杨家更举步维艰了。当失去丈  相似文献   

7.
1927年8月,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返回湖南,在长沙召开了改组后的湖南省委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讨论湖南省的秋收起义计划,决定在湘东赣西举行秋收暴动,并成立了秋收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同志担任书记,亲临前线领导秋收暴动。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趁机回了一趟家,与他的妻子杨开慧作短暂的告别。毛泽东同志告知杨开慧,党中央决定举行秋收暴动,由他去负责此次起义。毛泽东在家小住了两到三天后,匆忙离开家乡,带着理想信念,离开温暖的家庭,从湖南来到江西,策动秋收暴动。谁…  相似文献   

8.
时政 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人杨开慧英勇就义1930年11月14日,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在长沙牺牲。杨开慧字云锦,又名霞,湖南长沙人。早年勇于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在长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此后,  相似文献   

10.
长沙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处,群峰环抱中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板仓冲。挺立于东西两面的飘峰、影珠二山巍峨峭拔,蜿蜒于冲前的板仓溪水清澈碧澄。1901年,杨开慧诞生在这里,1930年,烈土牺牲后也安息在这里。1959年,当地群众修建杨开慧烈士墓和纪念碑。碑上闪耀着七个大字:“光辉长照后人心”。杨开慧烈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年幼的杨开慧聪明好学,朴实勤奋,小小年纪写得一手好文章。杨开慧十三岁那年,父亲留学回国,应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开慧全家迁到长沙城内。这时,毛泽东正在第一师范读书。他那远大的抱负、坚韧的意志…  相似文献   

11.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首次发表了《七律·答友人》,当时并没有注释“友人”指谁。此后,不少人在苦苦探索: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友人”究竟是谁? 许多国内外报刊、专著刊登了一些作者根据分析、推测或误传而写的文章,报道了众多的“友人”,有的说“意指杨开慧”,有的说“可能是李淑一”,有的说“指华国锋”;乐天宇同志1982年说是“答乐天宇”,不久又说是“答乐天宇、李达、周世钊”,后又说  相似文献   

12.
板仓忠魂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诞生在下板仓屋后,这里从此便成为一座不再寂寞的山村。板仓葬着烈士英灵杨开慧烈士陵园座落在下板仓杨开慧故居不远处的被当地人称为“棉花坡”的山岗上。陵园里团团绿荫的桂树、香樟与松柏,使这里充满肃穆和庄严。拾级而上,繁花团簇的圆形花园中竖立着一个汉白玉雕镂的花环,花环上的花朵舒展开雪白的花瓣;雪白的枝叶与藤蔓缠绕成的花环上怒发着29朵硕大的花朵,每一朵花寓意着杨开慧每一岁青春美丽的年华。因为,烈士在她29岁那年牺牲在了刽子手的屠刀下。目光穿过雪白的汉白玉花环,扑入眼帘的是一尊耸立在红…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亲友,纷纷给他写信,希望能在毛泽东的关照下,获得工作、入党、救济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亲友做了那么大的“官”,自然会给“自家人”以照应,解决诸如此类的事,应该不成问题,何况他们的要求也说不上过分。但毛泽东不这么看,他一一复信,对要求工作的,他明确表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致杨开智》)。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本人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14.
《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为毛泽东1923年离湘远行告别杨开慧之作。毛泽东逝世一年后始披露于报端。词中“知误会前番书语”句,一向受到诠释者的注意: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误会?然而“过眼滔滔云共雾”,当年事已杳然难寻了。不料近年却悄悄兴起了一种说法,见之于某些“纪实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毛求 《传承》2007,(11):39-41
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屈贾之乡,红色故里,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星罗棋布的文化遗迹。在长沙八一路高楼林立抱拥下,有一片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的小园林叫清水塘,那便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第一个家。2003年12月26日,为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将中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一方面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上开玩笑说:“谁说书生不会打仗?雪峰同志就会打游击!”冯雪峰是19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左翼作家中唯一参加过长征的人。他一生坎坷,决定他命运的是他与两个伟人的交往,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鲁迅。冯雪峰因联系鲁迅而被毛泽东熟悉,建国后又于1957年因冷遇李希凡、蓝翎评《红楼梦》的文章,反应迟钝,受到毛的严厉批评,后被打为“右派”;1958年被开除党籍,1976年病逝。  相似文献   

18.
营救作战,是特种作战方式之一,是运用非正规作战手段解救被劫持、扣押、被俘等人员或被围困部队(分队)的军事行动。因其投入兵力少,作战效能高,在解决重大危机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推崇;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敌对方(国)为改变不利态势,以劫持(扣押)人质或毁伤被俘、被围人员相要挟,迫我方在军事、政治上作出让步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因此,实施武装营救以粉碎敌企图,将成为武警特种警察部队应付突发事件所面临的特殊作战任务之一。 一、武装营救作战主要特点 在未来武装营救作战中,高技术…  相似文献   

19.
政协ABC     
《世纪行》2008,(1):31-31
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是如何论述的?;毛泽东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如何论述的?;毛泽东是如何论述人民政协的五大任务的?;毛泽东是如何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  相似文献   

20.
史海一勺     
《乡音》2006,(4)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红楼一层西南侧有一个阅览室,毛泽东做过这里的管理员。1918年8月,还是青年学生的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京,11月,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杨开慧之父)给衣食无着的他找了一份临时工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即一般管理员。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月薪8元。毛泽东管理15种中外报纸,主要工作是登记来此读报人员的姓名。阅览室的门正对着教室,毛泽东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就可以听到教室里老师讲课。求知若渴的毛泽东在这里如鱼得水,还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但毕竟本职工作太简单,毛泽东在这里只呆了4个月。(焦正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