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先说“东征贺信”的发现关于鲁迅和茅盾于1936年联名致红军贺电,坊间多有传闻。1951年,冯雪峰回忆说,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祝胜利的电报”。1952年,冯雪峰又在出版的《回忆鲁迅》一书中写道:“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共同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也正是我动身的前几天才转到瓦窑堡的。”自此,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但是他处事待人又是那么朴实无华,充满求实精神。记得有一次我们所里(中央文学研究所)请他讲授《中国新文学史》,他慨然应允。因为新文学的发展有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尤其是三十年代的文学,他更是了如指掌,说来如数家珍,给听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当时,有人给他送上一张纸条问:“鲁迅要是还活着的话,会写文章批评社会的阴暗面吗?”茅盾从容回答说:“鲁迅批判旧社会不遗余  相似文献   

3.
<正>林语堂是福建人,鲁迅是因为林语堂而来厦门大学任教,因此与福建有缘。两位文化名人曾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不相来往。有客人见我在做研究鲁迅的文章,问:"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但我想想还是说:"鲁迅是一个真诚的人。"鲁迅确是一个真诚的人,比如青年学生向他询问人生之路,他说他只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至于怎么走到那里,人生的路不只一条,他也不知该走哪一条。这是大实话,人生的路只  相似文献   

4.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5.
吴冠中 《党课》2020,(2):106-107
前几年和汪曾祺先生闲聊,他感慨地说自己生平两大憾事:没有学好外语和没有从事绘画。我是正好相反,我遗憾没有从事文学创作。我们都老了,已无法互换。我中学时代酷爱文学,主要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着迷他的小说和杂文。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哺育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他是我安身立命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甲秀漫笔     
在鲁迅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年的今天,我们纪念鲁迅。此时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是永远的。 鲁迅是永远的,不在于他的金钱、权力和地位,而在于他的作品,在于他开创的杂文和小说并立的双峰,永远隽永幽长,青青未了;在于他的杂文既有深刻的哩性思辨,又饱含着烈火燃烧般的无限情怀;在于他诸多小说中塑造的苦难中华  相似文献   

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致力于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毕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是从文艺舞台走向政治舞台的。1919年,他开始搜集苏俄文学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世,好像在宣布一个文学大师时代的结束。所以,他走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说得更明白:“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文学大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了。说到文学大师“难产”的原因,中国作家圈里相当流行的意见是社会生态环境不同,最有力的证据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那些大师,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的,到后来活着的大师们也没什么像样…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及其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通过冯雪峰,毛泽东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分,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瞿秋白在罹难前完成的《多余的话》中说:"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鲁定》,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可见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兹在兹的仍是文学艺术。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1.
正郭沫若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文章中,为自己未能与鲁迅谋面而追悔莫及。他说:"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的可以说是失之交臂。"他们究竟为什么失之交臂,个中缘由耐人寻味。郭沫若对鲁迅的最初印象1920年10月,郭沫若在《学灯》增刊上第一次读到鲁迅的小说,那是《头发的故事》。他认为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  相似文献   

12.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13.
正"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六年》,说的是:齐景公溺爱儿子,自己四肢着地,做牛状,让儿子骑在上面,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一紧,把他的老牙扯断了。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邀鲁迅夫妇于聚丰园话别。席间,鲁迅哼成七律  相似文献   

14.
余玮 《党史纵览》2011,(5):37-41
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更是广为人知。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父亲鲁迅并不"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周海婴面容清癯,两鬓微斑,颧骨凸出,特别是那嫡传的"周氏"之眉浓且黑,颇有其父神韵。他一出生就注定要因为父亲而受人关注。然而,周海婴一直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不希望被父辈的光环照射,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做着远离文学的工作,周海婴说:"别人就把我放在一个框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俭朴 在北平时期。鲁迅虽然和母亲、朱安女士住在一起。过的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的生活。孙伏园注意到先生西服的裤子总是单的。就是在北平的大冷天,他也永远穿着这样的单裤。周老太太对孙伏园说.先生身上穿的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裤子。已经补过不知多少回,她看不过去,为他做了一条棉裤,可是先生就是不穿。他对孙伏园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经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的。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  相似文献   

17.
正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捕,彼时尚未暴露身份,所以写信给鲁迅求救。瞿秋白为什么会给鲁迅写求救信?他和鲁迅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瞿秋白会写信给鲁迅缘起4年前。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这时,瞿秋白对在上海左联工作的冯雪峰说:"现在我离  相似文献   

18.
正阳翰笙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文艺理论家。1930年初,一家出版社有意将他的《地泉》三部曲再次出版。当时,出版社希望阳翰笙能找到几位名人为小说作序,以便宣传推广。思来想去,阳翰笙打算邀请瞿秋白、茅盾等人出面作序。不过,当阳翰笙去信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茅盾时,因为在文学上观点不一致,茅盾直截了当地给阳翰笙回信表示:"非常抱歉,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因为你的作品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的,这不是我喜欢的文学体裁。如果非要我作序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相似文献   

19.
在半城近邻大王庄的两间房子里,彭雪枫坐在油灯下,聚精会神地背诵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林颖从里间屋内出来,笑着问道:“雪枫,你曾写信告诉我,上海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寄来一批新书,我想看看。”彭雪枫打开书箱。真是琳琅满目。里面有《鲁迅选集》,巴金的《家》、《春》、《秋》、《雾》,茅盾的《子夜》、《大地》,还有郁达夫的《论语与做人》等。他边看边说:“看到新书,我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林颖心里清楚,雪枫在戎马倥偬之际,也总是手不释卷,做到“上马杀敌,下马革傲”。就是行军作战.都有两队马驮着他…  相似文献   

20.
正唐朝的娄师德出名,是因为一句成语:唾面自干。这个事儿,说的是他做宰相之时,弟弟做了代州刺史。临别时,他对弟弟说:"你看,我们两个,一个做了宰相,一个又做州牧,明摆着是遭人嫉妒的事儿,你看你怎么做,才能周全呢?"弟弟说:"如果有人吐我一脸吐沫,我自己把它擦干就是。"娄师德说:"我担心的就是这个,人家啐你,就是生你气了,你擦干,就是拧着他。记住,不能擦,等它自己干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