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由于我国立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国务院以及劳动保障行政机关在对社会保险的参保和欠缴社保费引发的纠纷能否受理问题上,均缺乏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实践中对因欠缴社保费引发的纠纷能否受理,仲裁机关与法院之间、各地法院之间甚至同一法院内部掌握尺度不一,从而引起法律适用的混乱。因用人单位拖欠缴或者拒缴社会保险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不应该进行劳动仲裁以及诉讼。如果因单位未缴纳某项社会保险费,而造成劳动者无法享受相关待遇,则单位应予赔偿,此时双方发生纠纷,法院应予受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如何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对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化解矛盾、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事实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劳动关系问题在目前劳动用工中普遍存在,故导致劳动争议案件也逐年增加,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事实劳动关系处理作出的规定也不系统,不明确,使事实劳动关系无法取得和劳动法律关系一样的法律地位,由此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关注。如何保护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合法权益,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如何在劳动关系运行中实现诚信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德敏 《河北法学》2005,23(7):140-14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法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用人形式也更为灵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也可以建立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都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并经常交织在一起,实践中两者容易混淆,很难正确区分。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务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二者在主体地位、表现形式、受国家干预程度、享受待遇等方面都具有本质的区别,只有认清二者的本质特征,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张荣芳 《现代法学》2012,34(3):64-70
劳动关系产生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权利义务的开始。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不仅给该法的执行带来了许多困惑,还给劳动法理论造成了一系列冲击。劳动关系产生的依据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作为一种诺成性的非要式合同,承诺达成,合同即成立。除了合同中有特别约定,劳动合同成立之时即生效,形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是自劳动合同履行之时起建立。  相似文献   

8.
王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0,(36):238-238,244
对试用期间劳动关系状态的认识,存在正式与非正式之争议。本文指出仅从试用期间劳动者的待遇以及试用期内劳动合同解除相对宽松的角度认为试用期间劳动关系是非正式劳动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文中认为,试用期间劳动关系应是正式劳动关系,只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已。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1.
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以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为典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大量存在。但是由于现有法律的规范缺失,使得该类型劳动关系得不到规制,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与我国力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双重劳动关系的概念、性质、以及立法现状,以论证双重劳动关系合法性的实践意义和制度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以外的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应是同质的社会关系,只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导致法律调整方法发生了变化,现阶段司法实践对两者的调整分别适用民法和劳动法,两者对于争议双方当事人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结局——救济途径不同、适用法律不同、责任后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产物,它对于满足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增加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变化使劳动关系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国的劳动法学显得极其窘迫,大量非标准劳动关系就业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发展。因此,必须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保护制度,从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柴伟伟  程磊 《河北法学》2024,(7):163-180
庞大的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员的出现,对此种用工模式的界定与规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司法实践的困境在于传统劳动关系的判定标准不再适配新业态下的用工模式。事实上,认定劳动关系的核心依然没有脱离“从属性”标准。新业态下的“从属性”标准应作更灵活的解读,并应当更加关注“从属性”标准新的内涵与表现方式。传统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在新业态用工模式下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为推进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保护新业态下从业人员的权益,应重新确定举证责任的分配,要求平台企业在认定劳动关系时承担一定的反向举证责任。平台企业承担举证责任有其正当性基础,既符合民事诉讼公正原则,也符合制度效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晓宁 《时代法学》2010,8(3):69-75
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劳务派遣劳动关系、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形式。非标准劳动关系在劳动规则、劳动工时、劳动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同于标准劳动关系,并对传统劳动法律提出了挑战。我国应完善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更新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基本理念,并确立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核心劳工标准,保护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像罢工等集体行动事件的发生,应该是一种常态,然而像这几年如此自发性的大规模大面积集中发生罢工事件,则是一种非常态.这些事件表明,中国的劳动关系结构形态正在发生转变,即向集体劳动关系的结构形态转变.因此本文探讨集体劳动关系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首先本文指出了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现实紧迫性及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集体合同履行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强化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确立双重劳动关系之肯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重劳动关系历来是我国劳动法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在劳动合同法起草之际,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及相关问题的处理,以期对劳动合同立法有所裨益,是本文的研究所在。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其始源并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劳动关系又直接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劳动者权益之法。本文认为劳动关系需要在顺应时代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关系领域各方面变化的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即在保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三方机制是指政府、雇主组织、工会三者之间就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问题进行协商谈判的机制。本文指出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三方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方机制在我国劳动关系协调中还存在诸多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理性化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湘凌 《政法学刊》2006,23(6):91-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而我国现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范围的厘定过于狭窄,致使许多新型劳动关系无法获得劳动法的全面保护,极大地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对其法律调整作出理性化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