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面对国际偏见误读、西方文化霸权、全球治理赤字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出海”要勇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价值的使命任务。中国底色是文化“出海”的民族根魂和基因密码,必须充分挖掘、传承发展以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为特色的中华文化。文化“出海”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出海正确航向;构建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国际传播复合人才,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推动文化内容转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条,扩大国家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担当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高点定位,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奇"起来,要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4.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黄河故事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文化记忆的视角来观照,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价值集中表现为时间、空间、情感三重维度。物质媒介、精神符号、场域空间等记忆路径的构建丰富了黄河故事的内涵,对有效构建黄河文化记忆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黄河故事的讲述将通过记忆提取、记忆传承、记忆再塑的路径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彰显黄河文化精神,增强身份认同,融入文化强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陈鹏 《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黄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努力实现黄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讲好并继续书写"黄河故事"。  相似文献   

6.
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现新时代我国国家形象的题中之义。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应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积极推进经济贸易交流、构建多元化的全球合作平台、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地彰显中国担当、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9,(4)
正沁源县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县,也是连续20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近年来,沁源围绕"文化+旅游"做文章,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走出一条"兴文、尚旅"发展路径,沁源也由此成为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塑造好山西形象一张重要的"文化旅游牌"。兴文提升绿色发展品位沁源县把振兴县域文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重点,以传承弘扬、挖掘巩固全县的特色文化为重  相似文献   

8.
周丽 《理论月刊》2023,(8):103-109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是将中国传统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现象与内涵是其旅游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呈现,是对内连接中华文明古今对话,对外建构国家形象、文明互鉴的传播主体。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消费、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意义重大,它是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的根源,在国家层面进行形象塑造与价值传播至关重要。在具体路径上,需要整合差异化资源,建构村落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多元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村落品牌。  相似文献   

9.
李军  康培培 《人民论坛》2022,(16):107-109
如何在认识和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中继承挖掘和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北京冬奥会创造了新的媒介符号,体现了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对北京冬奥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充分说明中华文化资源优势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是进一步传承北京冬奥会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文章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进行解读,突出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性。路径建设方面,以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与法治保障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媒体推广平台,挖掘并讲好“黄河故事”。宏观上,强调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社区黄河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黄河文化传播力度。微观上,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宣传作用,扩大公众参与,以促进传承传播达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执政话语对政党形象具有塑造功能。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提升国际传播的科学认知、完善和创新话语传播机制、加强话语建构能力、强化国际传播的责任感等路径,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正逐渐被忽略和破坏。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因此,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认真审视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各语种、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产品,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同时提高创新传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打破国民党封锁,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外援力量的支持,采取了多种策略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冲破共产国际指示束缚,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党的革命话语影响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实践探索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在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现实启示可以总结为: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内容表达;拓展话语媒介与载体,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坚持与错误话语作斗争,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李昭阳 《前进》2023,(3):55-5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挖掘、继承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相似文献   

16.
郑萍 《中国行政管理》2022,(11):155-157
<正>国家形象是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基础的,通过多元主体建构传播达成的国内及国际社会对主体国家的整体认知和评价。国家形象不仅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美誉度,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名片,而且会影响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具有不可忽略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系统性重大文化工程,是凝聚国家共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旅游符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是促进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标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属性,可发现其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在形象塑造、空间统筹、双效统一、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矛盾。由于国家层面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尚未发布,故结合地方已有实践,围绕文化价值认同、文化生态系统、文旅产品体系等方面思考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乃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邢光龙 《群众》2023,(4):4-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发展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行动指南,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导和遵循。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政》2020,(2):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讲好黄河地名故事,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地名文化,宣传我国在黄河生态治理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地名学会继2017年推出《中国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大型画册被联合国总部收藏之后,再次邀请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参与《黄河地名文化走进联合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20.
徐平 《人民论坛》2020,(1):64-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调要建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信息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关切到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能否被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习近平同志灵活运用“言—象—意”“赋—比—兴”“气—韵—味”“譬—喻”“隐秀”“情景(境)”等古典诗学手法作出了许多经典比喻,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具有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全球共通话语体系,正视差异精准化传播,实现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