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发展为解决长期存在于传统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排斥提供新的路径,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通过构建2016年至2020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在外部融资普惠化的条件下,帮助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强化金融科技发展驱动中小企业创新,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吸纳就业、驱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钱东平 《群众》2020,(9):28-29
对冲新冠疫情影响,稳定经济正常运行,加强宏观政策调节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疫情发生以来,全省金融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中央和省各项普惠金融政策,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加快复工复产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海鸣 《理论月刊》2010,(9):151-156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我国的中小企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目前融资难已严重地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暴露出政府现有的金融支持已明显滞后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需要政府金融支持创新。因此,政府应创新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成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建立国家政策性中小企业银行,实施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发展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资金回收等,都是政府金融支持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农户共同富裕则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实施了多项农业补贴政策。基于微观层面定性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共同富裕可能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提出相应假说,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这些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表明,农业补贴政策虽然在不同收入农户、不同区域农户和不同种植规模农户之间存在多重异质性影响,但是其能够有效增加农户收入,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促进了农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普惠金融向"最后一公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针对金融排斥引发城乡收入差距的事实,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非均衡效应检验和门槛效应检验的实证方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均GDP小于门槛值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人均GDP大于门槛值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农村居民能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为此,应统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监督管理,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以数字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部六省18县(市)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改进的普惠金融指数及城乡统筹度测算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城乡统筹度及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测算,揭示出如下结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城乡差距减小,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较显著的促进效应。因此,必须推进金融资源在城乡要素与公共资源中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实施农村普惠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农村资金回流的内生机制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德美 《前沿》2014,(17):109-112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我国金融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核心,同时辅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在数量和服务定位等方面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只有加快发展中小银行,才能形成与我国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析了中小银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寻求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互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保体系对金融资产、金融服务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尽完善的大背景下,基金筹资渠道、基金保值增值、社保统筹层次、社保经办服务、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问题仍较突出,亟待寻求社会保障发展的金融"解码"。这就需要准确把握金融创新与社会保障发展的结合点,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投资创新、管理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等一系列金融创新路径逐一解决社保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而推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银行竞争是否通过金融包容促进中小企业的生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运用我国县域农村金融图集提供的金融数据,检验银行竞争通过金融包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县域银行竞争的增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在金融包容程度更高的县,银行竞争显著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贫困县,这一结论不成立。基于动态面板和分三大区域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再次支持了以上的结论。这表明,在经济发展好的县域,鼓励银行业竞争能通过金融包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逐渐加快。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来看,虽然数量较多,但其质量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亟待改善。因此,我国现代企业应当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握未来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坚持走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道路,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被认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C-D生产函数模型,也只是对现实经济的近似描述,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兴市场化国家的不同情况,不断改进函数形式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按照产权性质将资本分解为企业投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三类资本,并把资本的产权性质纳入生产函数,以便于厘清金融资本等不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通过对中部湖北30年间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财政与金融均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产权的激励约束不同,各类资本影响的力度和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探索企业能否开展破坏性创新以及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具有战略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两类企业开展的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做比较分析,可以建构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形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7-2019年数据,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系统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偏离行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偏离行为会显著增加股价崩盘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杠杆率偏离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在企业财务困境较为严重、企业业绩下滑及股价波动率较高时更为显著,而在分析师追踪人数较多及盈余预测准...  相似文献   

14.
邓向阳  曹渝 《求索》2015,(3):73-78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创新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创新不能仅依靠内部资源,更应该充分整合好内外部资源,使得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智力资本三模式(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结构的分析框架下,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索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社会工作人才孵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以S市实证资料为例,采取制度理论视角,利用“制度性嵌人”与“制度性创新”概念内容进行分析。社会工作人才孵化的制度性嵌入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开启之初,而且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孵化过程之中,既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制度密切相关,又与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制度密切相关。社会工作人才孵化需要深层的、自主的、积极的制度性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王冀宁  陈之超 《求索》2010,(9):15-18,37
基于融资约束理论,本文以2004—2007年深市A股273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利用准确度高达95%的巴萨利模型以及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财务风险负相关,而营运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与财务风险无明显的线性关系;融资受约束的公司其财务风险要高于融资未受约束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而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的生力军.本研究以浙江省的1662名青年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环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创新环境,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边璐  张江朋  张璞 《前沿》2014,(7):99-102
本文以2001--2011年内蒙古金三角、中、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非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劳动、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变迁对内蒙古经济增长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资本、劳动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但外生创新驱动因素从四个区域来看呈现区域差异,即内蒙古中部及“呼包鄂”地区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贡献高于东西部地区,但就整体而言,明显弱于劳动、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度。研究结果也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在中部及中部中的“金三角”地区抑制了产出的增长。内蒙古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通过制定技术创新赶超战略,是提升地区经济增长持续发展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