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志鹏 《中国法学》2023,(1):283-304
中国国际法理论的探索与建构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法治的实践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中国国际法学界有必要密切关注、细致观察中国国际法实践的导向,推进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结构性定位上看,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坚守主权独立、维护世界安全、实现民生幸福、崇尚法律制度、促进开放协调、应对风险挑战,应塑造由公正、和谐、人本、秩序、发展、创新构成的价值体系。中国对世界秩序的倡导和承诺为未来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基本范畴确立了指引方向与参照体系。可以期待,中国国际法理论会在人民中心、互利合作、多边主义、创新发展、绿色低碳等维度上展开,体现历史厚度与世界视野,展示中国与世界法治及政治的互动。未来的国际法中国理论是既能有效解读和阐释中国,又能充分评价和指引世界法治秩序发展的概念、论断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蛟 《法制与社会》2012,(23):242+250
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突发的状况下,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各国的压力,推行自己的环保措施;其次,南北极、海洋问题仍是中国外交中的头等问题;再次,网络空间的国际立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最后,中国应如何推进国际刑事合作,也是应当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所面临的这些来自各方的外交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实的国际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的国际法的理论仍然发展缓慢,可以说国际法理论已经滞后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仍未走出奥本海国际法体系。因此,当前国际法理论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国际法的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与反映,国际法理论创新的起点在于概念与范畴的建立与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对主权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
全面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实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全面实施宪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党对全面实施宪法的领导,是谱写新时代宪法全面实施新篇章的制胜法宝。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彰显了系统观念和制度思维在宪法实施中的重要意义。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是保证宪法全面实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我国宪法的文化主体性是支撑宪法全面实施的思想基础与观念基石。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提出对传统国际法基础理论产生冲击.它体现了国际社会新形势的客观要求,改变了国际法的本位观,并成为现代国际法的目的性价值取向.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是和谐世界构建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规范,它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切身利益也与国际法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必将对推动国际法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更加令人瞩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一、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讨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必要性,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国际法观,也就是认识和分析国际法的妥当方式、看待和审视国际法的正确心态。国际法观有多个维度,从国家立场、国家利益、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可以作这样的论断:不唯可以拥有一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而且,国际法源自国家实践,国家的单边、双边、多边等不同层面的实践,还构造了具有一国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把握国家治理和法治的内在逻辑,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的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辩证地把握住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精髓,展现了独特的思想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略论民国时期中国移植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中国移植国际法的历史 ,既是一个屈辱的、痛苦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过程 ,也是一个中国人民逐步觉醒、持续与帝国主义抗争从而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历史时期的实践 ,深刻揭示了“自己的权利要靠自己去争取”、“世界的和平要靠世界人民自己来维护”等现代国际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原创性法治理论成果,在理论上厘清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展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广阔空间,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使之成为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对世界法治文明和人类法治文化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我使馆被毁,人员伤亡,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严重违反国际法、粗暴侵犯我国主权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国家责任。国家责任包括政治的、物质的、道义的责任。就目前而言,切实可行的是通过外交途径即政治方法解决为宜。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和深化,在国际社会之中就产生了全人类的公共利益,这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就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这种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却正是符合当经国际社会发展潮流和和国际社会客观实践的。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从共处、合作向"共进"也就越来越明显。"共进国际法"以人类的繁荣为终极目标,对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以及构建和谐国际社会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在不远的未来未必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国际法作为影响国际交往的准则,对国际社会的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寻求的是在国际和谐社会中的和平发展。本文就现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法的特点具体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理论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有关人道主义干涉的实在国际法而言,目前只有国际条约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国际习惯还没有形成.但从类似“保护的责任”这样的新视角中,可以发现一些“最低限度的一致”已经存在,那就是: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对人道主义的维护关系到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些最低限度的一致正是实行人道主义干涉的前提所在。在有关人道主义干涉的激烈辩论与交锋中,一个重要的隐含成果,就是对上述前提的分享。遗憾的是,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交锋的喧嚣,却忽视了这一隐含成果的存在。而尽管“保护的责任”注意到并运用了这些“最低限度的一致”,但其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的"有效性"是指国际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或影响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以及国际法得到遵守或尊重的程度。它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际法虚无主义者指责国际法不是"法"以及国际法的支持者证明国际法是"法"的焦点所在。在国际法学的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对此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论证。而来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机制学派对国际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证,包括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两种研究路径,为国际法的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深入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党的先进性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国际法与“一带一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鸣 《法学杂志》2016,(1):11-17
“一带一路”作为国际经贸交往与合作的构想,必然与国际法发生密切关系,“一带一路”肯定将是国际法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国际法角度研究“一带一路”有四个目的,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对国际法的深入研究,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构建,带动国际法交叉学科发展.从国际法角度开展“一带一路”研究的方法由两条路径合二为一构成,一条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路径,另一条是国际法作为一个过程的路径.从国际法角度研究“一带一路”有六个重点领域,即国际法基本原则、海洋秩序、国际经济法、保护中国海外利益、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网络法.  相似文献   

20.
何志鹏 《当代法学》2014,(2):134-146
国际法治是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需求,它力求避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描述的权力斗争的国际场景,而按照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论断,通过制度固化和提升相互依赖格局下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水平,推进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倡导的共同观念和良好文化。国际法治的指标系统有利于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背景之下实现安全、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中国自身的国际认同和话语能力。在理论的层面上,国际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借鉴法理学、国际关系及邻近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升国际法的理论自觉,逐渐凝聚国际法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