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年前,我刚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汉语专业的大专文凭,还没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我虽然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在当时,对一个残疾人来说,要想找到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记得那是一个大雨倾盆的日  相似文献   

2.
我是1967年的初中毕业生。1974年进青岛港当了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我不断在想:难道实现不了大学梦就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难道我们码头工人就不能摆脱这种出大力、流大汗的命运?在港口多年的生产生活中,我深信这样一个理儿: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多年来,我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带着问题去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为了攻下控制电路板技术,我着魔似地钻研。从瑞…  相似文献   

3.
用人单位的“挑剔”使文凭有效期变短 在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公司的副老总对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说:“你的文凭只代表你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 6个月。要想在我们这里干下去,就必须继续为你的“知识仓库”充电,并将“知识仓库”转化为“智慧工厂”,否则,仅凭你的一张文凭在这里只会失败。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文凭是敲门砖,进门之后,勤奋、敬业、继续“充电”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才是晋升的阶梯。同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同校同届同专业,文凭虽相同,但几年以后,各自情景却大…  相似文献   

4.
张志军 《前进论坛》2013,(10):26-2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然而,好多人在追“梦”的过程,希冀都会成为一个个的泡影。要想梦想成真,或许践行才是唯一出路。当然,追“梦”就得投入与付出。对我来说,“梦”与工作,就是一对“冤家”。圆“梦”,就得充电;充电,就要读书;读书,就得付出;付出,就将远离各种“诱惑”。三十五年来,与其说是工作与逐“梦”的频频“撞头”,不如说在逐“梦”的过程中,与时间有了“斤斤计较”的较量。回首往事,正是因为有了践行的恒力,不仅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集腋成裘,有了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具备了不辱救死扶伤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当今,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上大学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而对于残疾人来说,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双下肢瘫痪,离开轮椅就走不了路的重残人,上大学简直是一场梦。但是,在家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我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经过9年的自学历程,就在家  相似文献   

6.
我在少年时便酷爱读书,并编织着一个个美好的梦。1966年我在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文革”的爆发打破了我上大学的梦,1968年10月我被分配到一家铸钢厂当切割工。其时,社会上不少好书被“四人帮”查禁了,记得在1970年代初的一次野营拉练休息时,我随意从师弟手中拿来一本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看了几页,孰料闯了大祸,被人告发“看黄色小说”,加入共青团时还被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要我说清楚。  相似文献   

7.
对于我来说,人生的经历就像在乘车:一会儿坐这班车,一会儿又搭那趟车;一会往东,一会往北,有十多年时间在人生的旅途中来回奔波。 1993年下半年,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从浙江西部的江山市乘汽车来到省城杭州。因此前我已发表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尽管我当时没有杭州户口和大学文凭,但在500多人的考试应聘中,我是唯一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青年报社破格  相似文献   

8.
一生梦想     
一中 《现代领导》2008,(9):44-44
1966年“文革”突发,小学五年级的我此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几年后,我被统一分配到建筑队做学徒工。改革后,鄙人一面上班,一面读书,求学之路途可谓漫长。虽然通过努力取得过初中、高中、大专、本科、MBA、CLOB、IPMP和职业经理人等文凭或资格证书,但均非全日制学校颁发,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界定自己的学历应该是“小学五年级”。  相似文献   

9.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本科毕业生。成为一名大学生既是家庭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一直向往的目标。然而,在那个对我们台湾同胞加以莫须有罪名的“文革”年代,根本无法实现我们的愿望。所以,在上了大学以后,我十分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一个信念支持着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台湾同胞增光!在大学里,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多次受到表扬,还在全省大学生书法展览上获得了二等奖。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中学任教,我对工作倾吐着无限的感情,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把一个差生很多的班级转变成较为先进的班级,学生们…  相似文献   

10.
圆梦     
我的大学梦,做的很早、很长,也很苦、很涩。当我跨进小学的第一天,我就朦朦胧胧地意识到:我迈向了大学之门的第一步。这是我最初的“大学梦”——天真无邪。当我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学校时,我清醒地知道:这里距大学之门只有一步之遥了。此时,我的“大学梦”——甜蜜温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即将进入高考的前夕,席卷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了。早些时候,许多小道消息都在传说,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考大学,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谁知,因为要搞运动,上头规定高中毕业生必须下乡或回乡“参加当地的批…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全国曾经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高考热”、“文凭热”、“读书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操手术刀的不如委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奇异现象,“高考”、“文凭”、“读书”骤然降温。对此,一些人大声疾呼,更多的人忧心忡忡。然而近年来,一股“文凭热”又悄然在中华大地重新娘起,仅南方某省,1994年上半年参加自考人数比1993年增加了17.85%,达历年来之最,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为了人生更充实”王君本来智商颇高、品学兼优,无奈在高考前一个月患病住院,结果以1.5…  相似文献   

12.
文凭的批判     
文凭,作为一个人知识水平的象征,曾经是就业的敲门砖,晋职晋级的硬杠杠,甚至是身价的标签,特别是名校的文凭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然而这种不断膨胀的“文凭热”却导致了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惟文凭是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时期,在对“中国梦”这个话题开笔之前,有必要先来讲述两个历史典故,它们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典故中的两则。  相似文献   

14.
她是一名曾因从事色情服务被处以两年劳动教养的女子,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中学语文教师;她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他生长在城市书香门第;她高一没有读完,他大学本科毕业。她对他说:“我配不上你,我会让你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他对她说:“有爱就够了,爱是我们的一切。”因为有了这份爱,她在劳教所里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努力学习缝纫、裁剪技术,解除劳动教养后,在上海开了一家制衣店,三年时间使一个只有 2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拥有 8个分店、 56名学徒的大店,她本人也成了上海市闸北区个体制衣店中的“大姐大”。 2000…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陷阱     
曾经有人问我:认不认识她?我想说,不认识;又想说,认识。为什么如此矛盾呢?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我的的确确一次也没有见过她。可对她,对她认识的人和围绕她发生的一切,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都说她很美很美。如果一个女人拥有一个“很美”,想必她已是美得可以了。而她竟拥有重叠在一起的两个“很美”,对于她来说,就不能不算是一种灾难。诸如红颜薄命、红颜祸水一类的褒贬就是专指。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一张漂亮的名片儿上。平日里骄傲狂放,自认“眼中有水”的一位朋友,将手中一张薄薄的名片儿翻转若干次,口中喁唱:“好一个…  相似文献   

16.
警缘(散文)高克芬人的一生,很多事是讲究经历的。如婚姻,“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一线”就是缘份。人写人如是,人与职业也如此。如当警察,就有从警的缘份。就我来说,曾经把当警察看作是一个难圆的梦,甚至是不愿去想的幻影。我嫉妒过那些被幸运之神恩宠的人。初三...  相似文献   

17.
速读     
《人民公安》2008,(2):6-6
“教授怒斥逃课生”引发的争论 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怒斥学生”一事看来,以前大学生对学校或者老师儒家式的“逆来顺受”,在“80后”身上是很难再现了,当大学生神秘光环被市场经济无情揭开后.老师也被工具化——给学分的工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挣学分、捞毕业证和用高校毕业证作为“敲门砖”给自己找一份好的工作,面对大学生的需求,老师要给他们知识,一些学生只要学分:老师要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只求一张文凭。  相似文献   

18.
潘玲 《青年探索》2005,(3):63-64
他出生在一个美国小镇上,父亲是一位只上过三年小学的煤矿工人,母亲也只上到了八年级。他本人也从来没有取得过大学文凭,但如今,他却是40多项美国专利的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他的专利更是高达300多项。他的天赋和他的成就让很多人都觉得,他仿佛就是另一个托马斯·爱迪生,然而他却说,自己其实一点都不像爱迪生那么勤奋,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也许是一个“最懒的发明家”。  相似文献   

19.
李明媚 《今日广西》2008,(11):10-12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创业”、“成功”这三个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大学:好的工作单位=有保障的生活”,这在中国几乎成了一条人人认可的社会定律。人们往往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获得大学文凭.也就意味着推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二年半时间的电大学习过程,我有不少体会,概括起来有如下四方面: 一、目的明确不怕羞。我在报名时,总希望给予保密。担心考不上电大,别人会笑话。后来,接到电大录取通知书后,我外出面授,曾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有人说我,“快到50岁的人了,还那么积极去读书深造,精神可贵。”也有人说:“年纪这么大还去读书,三年后拿到文凭有什么意义,真是自讨苦吃”。在有些人看来,读书是为了拿文凭,拿文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