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究竟有什么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这部被誉为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中,对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作了初步阐述。近20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学这门学科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人们对它知道得并不很多,许多人关于政治学的知识,无非是通过新闻媒体或投票选举、国会辩论、政府换届等政治活动了解一些。要了解政治学有什么用,首先应了解什么是政治,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什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的人性区别于格雷厄姆·沃拉斯在《政治的人性》一书中所关注的人性。在沃拉斯的理论中,人性主要指人的意志、感情、冲动等非理性因素,是认识层面上的人性。而本文探讨的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即人的善恶本性。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本不属于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但是,人性论却与政治学说息息相关。政治力量的组成,政治机构的形成,政治形态的运行与发展,都和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有关。而且,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行为的好坏也只有放到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大背景上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不从人出发,不从由人构成的社会出发…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的不懈追求,幸福不仅仅只有用收入和GDP的增长来衡量,更不是越有钱就一定越幸福。幸福应该放到社会政治体系中去考量,放到引起公民幸福感日益变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谐、自由、民主、良好的环境都应该成为衡量幸福的指标。幸福政治正是适应了当前的这种趋势而日益为各国政治家所关注。幸福政治学是以幸福政治为研究对象和对幸福政治进行学理上的阐释,从而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制度文明概念具有制度和文明的双重向度,基于政治学立场的语义分析及学理阐释有助于揭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实践基础。制度是社会生活的秩序状态、权力结构的集中表现、人类社会实践的行为背景,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状态、动态演进并具有完善潜能的过程。制度文明的基本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在宏观意义上是人类基于物质交换和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良序建构,在中观意义上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有序状态及协调促进机制,在微观意义上亦可称为政治制度文明并同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一道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廉政瞭望》2013,(18):58-59
8月,四川广元一名官员被老人抱腿诉苦,摄影师的镜头里,官员在微笑。随后.该官员解释,照片只是瞬间表情,其实当时自己随即扶起了老人。湖北武汉一名官员在处理事故时,也被捕捉到微笑画面。他回应说:“我一直是这个表情。说我笑,我也没办法。”“拍新闻照难,给官员拍照更难。”这是10余年为官员拍照的摄影记者高一鸣的感叹。高一鸣是福建某市党报摄影部主任,在他看来,拍好领导无技巧,关键在于“讲政治”。  相似文献   

6.
民众抗争与社会政治在当今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现象,维权抗争是当下我国民众抗争的主体形式,并在国家政治之外形成了一种社会政治。国家政治与社会政治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克服资本逻辑过度扩张,促进政治动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7.
陈周旺 《新视野》2023,(4):38-45
中国政治学的教学改革与政治学研究的进展是同向同行的。政治学的教学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是政治观念的塑造,其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行动。政治学的使命,是将政治价值知识化,通过政治学知识的传播来实现特定政治价值的教化。因此,对政治知识的重构是必不可少的。知识重构意味着祛除那些剥离了具体语境的概念化知识,去关注那些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更接近于政治本质的新知识体系。随着知识重构进程的深入,政治学的教学体系也必将面临一场深刻的知识化改革,使政治学在价值上和理论知识上的突破最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政治学知识跨情境效度问题的有效破解,是对西方政治学霸权的积极回应,是拓展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学术努力,符合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和发展规律。长期以来,学界在创造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的探索中,形成了理论建构型、从实求知型、回应拓展型和返本开新型等基本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方法论层面把握价值取向、厚植理论基础、彰显现实观照,以中国性为根本,以超越性为关键,以包容性为依托,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政治学基础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政策优化、比较政治等自主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技术和政治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从本质上讲,技术就是政治。政治意志不断渗透到技术之中,技术烙上政治标识,技术不确定性变成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根源于认知因素、意志因素和政治因素。技术不确定性应对策略也逐渐从内在的技术疗法转向外在的民主协商这一政治路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师喆 《探索》2023,(5):51-65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迫切需要从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全方位视角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予以科学阐释。从政治理论角度看,需要明确“国家”的真实内涵,摆脱西方地域性经验的束缚,实现国家本质要求与具体进程的统一。把握“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穿透西方的理论遮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度自我完善和安全发展。恪守“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超越“资本中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在服务和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超越。坚守正确“建设”方向,避免西方式的“决裂”与“破坏”,以守正笃实为定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国家的活力。注重建设过程的“全面”性,不能只注重部分主体的利益与发展,以和谐为路径,增强建设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植“中国”社会,彰显“中国”特色,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放眼“人类文明”,紧紧把握独立自主、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的人类现代化大趋势。从政治实践角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为此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保持战略信心与战略定力的统一、注重宏观设计与微观机制的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因此,党权、政权与民权的关系就构成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权力结构,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都建立在这三者关系基础之上,所有的政治功能都围绕这三者关系展开。可以说,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功能的每一项重大变化都是在党权、政权与民权的关系基础上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表明,随着党的角色与功能的改变,党权领导政权的方式、党权实现民权的方式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围绕着党权、政权与民权关系而进行的各项改革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13.
以大部制改革为龙头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已正式启动。大部制改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切人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大部制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大部制改革应慎重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宏 《求实》2007,1(11):68-70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宋惠昌 《新视野》2000,19(5):42-44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对政治范畴的科学界定,使人类的政治视野更加扩大了。但是,由于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对政治这个范畴…  相似文献   

16.
政治明主要是指一种与政治生活相关联的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的重要表征,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明的重要组成都分,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应以党的领导为保证,以民主为核心,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为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高度上认识精准扶贫问题,不仅是当前优化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对精准扶贫进行政治学分析,探究精准扶贫过程中蕴含的政治逻辑,明确精准扶贫对于利益整合、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的政治价值,并从政治学的视角,构建制度化与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资源高效供给与配置体制,完善贫困村农民参与贫困对象识别与扶贫项目运作监督机制,理顺各层级扶贫部门权力关系并合理设计扶贫干部考核制度,制定既注重贫困户个体脱贫又重视贫困村整体治理扶贫政策,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政治学”是在中国政治学家寻求创建本土化政治学的背景下,作为一种立足中国历史重新理解中国国家和政治的研究路径而提出来的,基本主旨就是要从中国历史中提炼问题意识、寻找解释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本土化的政治学理论,进而解释当代中国国家和政治的正当性。对于历史政治学来说,当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史极为重要。所谓当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以社会革命的方式创建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在海外中共研究中,学者们从政治学的视角对群众路线赞誉有加.主要观点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条组织原则;是对西方民主的一种抗衡;是一种决策模式;构成政治参与的基础;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运作与发展,今天仍是中共强有力的政治资源,并将继续主导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群众路线还产生了一定范围的世界影响.总体而言,海外学者的观点是比较客观,也是基本正确的,其观点和视角值得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西学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目前是多种范式研究并举的时代,但是作为政治学一门分支学科,唯独缺少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何为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我们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