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要将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的《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作某种比较,那么我更愿将前者视为对托克维尔著作的"质问"而不是"致敬"。1831年4月,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经历了9个月对美国的访问,于4年后出版了这部令他留名  相似文献   

2.
石勇 《南风窗》2013,(20):42-44
今天的中国政治、社会结构,可以给年轻人受挫的世俗化理想,以及更年长一些的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想象以一个什么样的出口呢?一个人要彻底弄死他的自我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理想也是如此。但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是一种社会隐痛了。这正暗示了某种秘密:"理想"在今天的命运,大概就是无数年轻人—无论他是大学生、白领、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公务员—以及这个社会的命运,反之亦然。被压抑到内心深处的"理想",它所指向的现实,还有未来,似乎隐含着某种玄机。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3,(3):4-4
"不改革死路一条"是中国改革的历史强音。今天,这一命题更为清晰。随着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官场、民间的火热,人们能够更加警醒到,不实质性地进行改革,改革在既得利益面前止步不前的一个后果,可能就是"革命"。中国的改革自有一个逻辑进路,应有序进行,如果被"革命"打断,将是公  相似文献   

4.
为平等辩护     
周保松 《南风窗》2012,(5):94-95
"人生而平等"绝对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专利,而是法国大革命以降植根于人类社会最深的道德信念。任何政治理论如果不能以某种方式体现和实践这个信念,都难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政治变革分为叛乱、政变和革命,"颜色革命"属于革命政变。有各种因素推动和阻碍了这些运动取得成功:"递减性的相对贫困"使公众易于造反;团结一致的、有组织的反对派,具有可供选择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策略,是成功的条件。反对派精英上台后既不进行革命也没有促进民主发展。民主促进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专制政权学会了抵制它,从而削弱了真正的公民社会团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龚小夏的文章抓住了奥巴马"百日新新政"的本质特征,即在引导美国政治"向左偏转"的同时,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弘扬立国之本——主流意识形态。所谓"新新政",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龚文引用了奥巴马4月3日在法国演讲中的一句话,"美国方面的失败,是没有能够积极地赞赏欧洲人在世  相似文献   

7.
三、社会、政治和无政府主义的反政治阿伦特的共和主义的核心是政治;因此,面对将革命精神体制化时存在的困境,她的解决办法也是政治性的:建立一个共和国。西班牙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是对于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憎恨;他们的反应是社会革命。在《论革命》中,阿伦特清晰地将革命的“社会问题”,即如何消除大众的贫困,与革命的政治问题区分开来,即如何建立能够使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构。在阿伦特看来,社会不平等是不能通过革命来解决的,因为大众要结束社会不平等的狂热欲望将在恐怖统治中以消耗革命而告终,正如法国大革命一样。这是因为“摆脱贫困由…  相似文献   

8.
政治解放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精神领域,通过一系列思想革命,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发现了"人的世界";在政治领域,通过政治斗争,驱除了神权对政治的长期控制,促进了现代国家诞生;在社会领域,改变了封建制度下社会政治化的局面,推进了市民社会的崛起。然而,马克思在赞扬政治解放历史意义的同时,深刻地洞察到政治解放自身的限度,指出人类解放是消除政治解放局限的超越性向度。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07,(3):28-29
因为出身的民间性,因为敢于质疑和对抗某些既得利益团体,因为具备不以“利润”为目的的天然使命,近年来NGO被人们和勇敢、奉献、牺牲等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更有人士对NGO抱有一种“新政治”的主观期待,期望这些新兴的第三种力量能担负起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并进而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石勇 《南风窗》2013,(21):92-94
这些知识精英、经济精英们,会带下层玩吗?在社会分层中,当精英们和既定的政治社会结构,和下层相遇时,会有什么发生呢?《左传·昭公七年》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否具有某种特色,都有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分层"现象,根据人们所占有的权力、金钱、机会等社会资源,以及所处的利益结构的不同,分成各个不同的阶层等级——至于是否"十等",那就要看怎么分了。  相似文献   

11.
储昭根 《南风窗》2010,(6):80-83
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的最重要政治后果,是使菲律宾的地方政治势力膨胀和国家功能相对弱小。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则让菲律宾一次次错失保持经济增长的大好机遇。解决菲律宾的矛盾与冲突,最为可行的是马克思式社会革命基础上的洛克式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龚小夏 《南风窗》2011,(3):78-80
美国政治中的各个权力层面以及社会中的各个利益集团,都是有能力、有途径通过某种方式来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国政府由于自身的制度惯性,往往更愿意与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部门打交道。这自然会导致政策和结果上的—系列偏差。  相似文献   

13.
龚小夏 《南风窗》2007,(14):76-78
只要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政治自由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国,就很难避免这个号称"美国后院"地区的人民设法移民到这里来。如何将他们吸收到美国社会中而不是将他们排斥在外,是对美国人的一个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从较长历史时期看,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的功能定位无疑更加具有"目的"的意蕴。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革命而革命,也不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革命的进展程度、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公正的实现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并决定着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使得一段时间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公正主要是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手段。目前,中国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功能定位的历史性飞跃,即从侧重"手段"跃进到侧重"目的"。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总统选举制度是法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选举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就是通过政治博弈,寻求一个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显示了法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政治均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治均衡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均衡包含内外两个层面 ,即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政治系统内部均处于均衡状态。当前我国的政治非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即政治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均存在非均衡 ,政治系统内部缺乏一个平衡各阶层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政治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 ,实现政治均衡 ,既要创新社会公共管理体制 ,又要以扩大政治参与为中心 ,推进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德国学界在西藏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德国的涉藏研究表明,德国将西藏看作潜在的政治联盟,纳粹的涉藏活动并没有太多神秘主义内容,希姆莱对西藏有浓厚兴趣,他是纳粹领导层中真正主导第三帝国与西藏关系的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藏在德日关系中起到某种作用。对政治人物涉藏活动的个案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一些政治人物通过自身及其政党的积极活动,"西藏问题"进入德国政治议程,由此导致了德国在西方的涉藏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德国学者通过在瑞士和印度新生代藏人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海外藏人在身份认同、宗教信仰、价值诉求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异同,年轻藏人群体内部的分化及其在"后达赖喇嘛时代"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德国的西藏研究提供了大量新信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这些研究并未超出西方学者在"西藏问题"上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是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这一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则经历了从"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概念应用到中国政治的研究,考察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型与《尚书.禹贡》描述的"服国"模型、"朝贡体系"模型以及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型之间的相似性和本质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国家形式"服国"的特点及其与"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国家形式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政治经验"。作者的分析表明,基于"伦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验可能暗示着一种比现代国际秩序更高、具有某种"后现代"特点的国际秩序原则。  相似文献   

20.
石勇 《南风窗》2013,(22):38-41
中国的"大时代"和"小时代"的故事,因为和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并不同步,更兼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匹配,更为复杂和苦涩。170多年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敏锐地捕捉到,"大众"出现在了历史的地平线上,欧美将进入大众所主导的时刻。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同样是法国人的古斯塔夫·勒庞发现,大众的理性能力非常可疑,可能就是一个笑话。又过了半个世纪,在1930年代,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