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蓝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明朝大藤峡瑶民起义失败后被统治者驱赶进大瑶山中,他们克服山地恶劣的环境,世代生存、繁衍在大瑶山,其特殊的民族历史造就了花蓝瑶独特的民族文化.丧葬是花蓝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丧葬文化正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花蓝瑶丧葬经历了停棺烧骨葬、停棺捡骨葬以及丧葬礼仪内容简化、演变等的变迁,这些变迁过程是花蓝瑶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丧葬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变革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迁.通过对花蓝瑶丧葬文化的研究昭示花蓝瑶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为推动花蓝瑶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瑶山是石牌制度流行的始发和中心地区,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32条石牌条文。在大瑶山,每个瑶民都隶属于某个石牌的管治,每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石牌头人。在瑶族的各种石牌制度中,各个石牌涉及的范围宽窄不一、条文多寡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为瑶族习惯法石牌制度,是中国南方山地各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极具典型特征的法律样式。  相似文献   

3.
正为修好瑶民出山的村道,他带头捐款,"赔"上运输砂石的费用和请钩机老板一个多月的吃饭钱;为了让村民有水喝,他两年倒贴4万多元钱;为了带动瑶胞产业脱贫,他免费送给大家6万多株金银花苗……从当村干到村支书10年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龙贵村村支书罗盛欢净干赔本的事,但他却乐此不疲。他憨笑地说:"看起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阳朔县金宝乡的龙湾村,你可见一座座"小青瓦、坡面屋、白粉墙、木栏杆、青石墙裙"的桂北民居,整齐有序地坐落在群山绿林间,一条小溪轻曼地穿过小桥绕村而过。一幅"村在绿林里,房在山水间,人在诗情画意中"画卷呈现在你的眼前。党恩普照篇  相似文献   

5.
遗爱大瑶山     
言君 《传承》2008,(11):12-15
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因为大瑶山主体部分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故又叫金秀大瑶山。境内居住着盘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茶山瑶5个瑶族支系,是我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费孝通说:"世界研究瑶族在中国,中国研究瑶族在金秀。"费孝通是蜚声中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  相似文献   

6.
<正>她带领着村"两委"班子,为家乡发展不辞辛劳,多次被评"阳朔县优秀村干部"。她携手村中姐妹,积极引领村中新风尚,成为人人称道的"知心大姐"。她不论多忙,也不忘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其家庭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在她的努力下,沉寂多年的家乡凸显活力,和谐的家庭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她叫毛丽成,是阳朔县福利镇绛村党支部书记。绛村是福利镇较为偏远的乡村,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村民要喝水用水只能自己凿井,由于长期饮用地下水,村里每年都有好几个患结石病的村民。毛丽成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多次与村"两委"班子商量该如何解决。2009年,经  相似文献   

7.
晚上,小雨摊开书本准备温习功课,可那副拐杖好象和她过意不去,好好地靠在墙上会滑倒,扶起来又滑倒,气得小雨一手把拐杖推得远远的,憋了一天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上午,第二堂是英语课。教英语的王老师是个20出头的女孩子,小雨一见她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这不光是因为小雨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老师们都喜欢她,而是王老师为人特别和气,从没见她和谁红过脸。一次下雪天,班里英语竞赛,小雨只能呆在家里干着急,没想到王老师硬是冒着风雪走了四五里路赶到小雨家里,把她背到学校。照例,上课先开始口语练习。"你长大了要做什么,王老师指着小雨问。小雨情不自禁地回答:"我要做一名教师。"这时,教室里有个男生嘀咕了一句:"瘸子还想当老师!"几个调皮  相似文献   

8.
<正>雪在下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九峨村的山路又窄又崎岖,何方礼的衣服全湿了,这天,他已经走了几个村寨。暮色渐浓,走了5个小时,终于走完通往红瑶女童戴金花家那10多里山路,一身泥水一身汗地出现在她的家门口。"哎呀!下那么大的雪你走那么远的路,累坏了吧,快进来烤一下火。"打开门看到何方礼,戴金花的父亲既惊讶又感动,一边让进门一边招呼老伴拿来开水给何方礼暖身子。"让孩子去读书吧。"刚一坐定,何方礼就开门见山地对两位老人说。"女娃读那么多书也没啥用,送女娃上  相似文献   

9.
调省委组织部工作一年多了,时常会牵挂在杭州工作时联系结对的桐庐县瑶溪村,不知村里现在怎么样了?4月18日,我再回瑶溪村走"亲",看望村里的干部群众,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村民增收致富情况。上山林道与村综合楼一到村里,村党支部书记许素华就开心地向我们讲起了村里这两年的新变化",上山的林道已基本修好,村里人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武警战士,他倾心捐资助学,帮助红瑶女童改写不读书的历史;他致力精准扶贫,引领贫困瑶胞走上致富之路;他坚持立身为旗,推动践行雷锋精神成为社会风尚。"十二样的藤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朵最长,我说什么都比不上武警亲人的情谊长……"这首歌传唱在柳州市融水瑶族自治县白云乡大瑶山深处20多年,它唱的是武警战士何方礼和红瑶女童的  相似文献   

11.
阳朔县有一位65岁的农妇,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月亮妈妈”。她只上过3年小学,却能用英、法、德、日等12门外国语言为老外当导游;她已五上央视节目;疯犴英语创始人李阳曾称誉她为“全世界最棒的导游”。这位农妇就是高田镇历村的徐秀珍,她已当了15年的导游,主要客人是外国人。  相似文献   

12.
于新涛 《乡音》2015,(4):29
“当律师,伸张正义是我儿时的梦想。没想到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年,虽然辛苦,我想我会一直走下去!我要以法律为武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高碑店市政协常委、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淑英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着她对律师职业的坚持和热爱。在高碑店市,提起王淑英,有人称呼她“王律师”,有人称呼她“王大姐”,还有人称呼她“王老师”。虽已年近五十,但她仍不遗余力地奔走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路上、法律援助的路上、普法宣传的路上,对得起大家给她的每一种角色定位。作为一名职业律师,从业20年来,她受理大案、难案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3.
<正>早春二月,笔者穿行在阳朔县"百里新村党建示范带",沿途田园风光扑入视野: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整洁民宅不时跃入眼帘,房前屋后果树成行,一条条通村水泥公路纵横交错……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景象,见证着"百里新村党建示范带"建设的斐然成效。  相似文献   

14.
荔浦县田厂村瑶族的社会文化苏建灵荔浦县位于桂江中游流域,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南部三河乡辖境内有一片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直抵金秀县境,是为大瑶山的延伸部分。三河乡是一个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瑶、壮多民族杂居乡。三河乡的瑶族,有的散居在以汉族人...  相似文献   

15.
周松  陈发明 《人民政坛》2013,(10):38-39
走进长汀县露湖村,一条长长的清洁型生态护河堤映入眼帘,沿堤垂柳青青,柳树间隙中各类灌木青翠欲滴;走在休闲步道上,一幕"溪水清清、杨柳依依"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一幢幢新建的家宅排列得井然有序,小区内树木葱茏,构成了"四季有花、花香满村"的旖旎景象。"这离不开我们村的省十二届人大代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罗群英的积极努力和作为,她引领我们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美丽家园,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村民们自豪地说。解放初期,人们为了赚钱和发展粮食生产,过度砍伐树林,把植被烧灰当  相似文献   

16.
马健 《当代广西》2013,(10):31-31
"农医生,多亏了你那天及时出诊,我父亲的病现在好多了!"平果县海城乡堆圩村村民韦桂权拿完药后,不停地感谢村医农永固。原来,前几天天气突然转热,韦桂权81岁的老父亲夜间老慢支发作,一个电话打到海城乡农永固家,他二话不说,立即带上药箱出诊,由于治疗及时,老人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18岁时,她去北京考电影学院,被认为最有希望的她却在第二次面试时被刷下,足足两年时间她没再进过电影学院,连走路都绕着走。 22岁时,有人劝她去考中戏,她没去。那时候她已经弄清楚自己的方向,知道当模特是另一条出路。 接下来的10年,她从模特做到主持人、唱歌、拍电影电视,做广告代言……一路风雨兼程。 现在,她30岁,正是一个女人最怒放的时候,仿佛蝴蝶脱茧而出,越来越美,这样的美源自于强大的自信。 她说:并不是什么美丽你都要拥有,并不是什么幸福你都要追逐,真正的幸福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相似文献   

18.
灰瓦白墙的新楼掩映在群山叠翠中,宛如乡村"别墅";甘甜澄净的山泉水引到了家里,瑶民称之为"幸福泉";活蹦乱跳的小豚狸啃着青草……好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这里是凌云县沙里村弄怀屯,一个纯瑶族屯。曾经,这里"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房四面透寒风。"2011年,全屯30户156名瑶胞还"蜗居"在山沟沟的破瓦房里,人均年纯收入仅1500元。缺粮食、住房差、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求医难是弄怀屯  相似文献   

19.
早就听说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是一个从“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田”的穷山沟,成为年人均收入达1.3万元的广西最富村之一,我们决定到这个村庄走走,探个究竟。正是夏日时节,万物葳蕤。进入古板村村口,就看到路两旁的山腰上是一座座风格独特、青瓦白墙的别墅。再往前走进入到古板村委  相似文献   

20.
徐飞 《北京观察》2014,(5):59-61
正王兰常说,当一个人的存在能够温暖更多的人,或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的时候,这个人才是快乐和幸福的。珠宝的美丽只有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来,慈善的美丽却能照亮整个世界。王兰一直以一颗向善之心,在公益的道路上不停地前行。一位长期跟踪报道王兰的记者,评价她说:"她天生是个爱做慈善的人,不是做在面上而是做在心底里,把慈善当成她一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