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同发 《黄埔》2010,(3):48-51
寻文化之根以自强不息从寻故乡之根,到寻祖先之根,台湾民众挥之不去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苦苦追求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刻骨铭心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岛内,无论是在被外国殖民统治的时期,还是在“去中国化”猖獗的年代;无论是富家子弟、平民百姓,还是学者、舞者;无论他们到过大陆,还是没有到过大陆;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群众性最广泛、 地域性最广阔、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其作者和欣赏者 是亿万劳动群众。作为群体艺术,它是中华古文明的积淀,具有极 为丰富的哲学、美学、人类文化学、历史学等中华民族文化的综合 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要让大河文明重焕活力,首要的是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双生态文明,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也蕴育着不朽的中华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东方两河文明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血脉今天依然流淌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三个古文明也都与河流相关,它们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美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力量     
苟子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华民族是吐界上唯一文化没有间断过的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力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民族,文化可以强大一个国家,文化同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龙年说龙     
赵书 《北京观察》2012,(2):70-72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点的集中表现,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过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有语无文,本源为雷,“出身”神圣。  相似文献   

6.
曾波 《创造》2023,(2):58-60
<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指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广大精微,历久弥新,孕育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但百折不挠,至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古圣先贤遗留给后代子孙的至宝。然而,在历经“五四”和“文革”对经典的误读和对圣贤的批判后,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达到了顶端,因而一度丧失了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19日至23日,“共祭三祖同谋发展·2008冀台经济合作洽谈会暨海峡两岸三祖文化研讨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宣传“三祖文化”、“合符文化”,展示涿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谐文化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宗、同祖、同源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团结、发展。来自台湾的230多名工商、旅游、学术界人士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10,(5):21-22
首先,可以在上海世博会上看到各国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盛宴。 一方面,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展示,将使世博园区成为世界各种文化百花竞放的舞台。就中国国家馆而言,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理念,通过“生命之光”、“自然之美”、“生活之乐”和“文明之脉”,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成果,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对新世纪经济、政治、科技乃至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国际上出现了以“中国威胁论”、“文明的冲突”为代表的旨在预言未来世界的冲突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论调。中国作为一个所谓“非西方”的大国,其全方位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一员,不会囿于一些国家的学者或政客提出的基于“西方中心论”看待世界文明的视角:而会以全球的视角,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中华民族悠久博大的文化传统和宽广胸怀来面对全人类共同的危险和困境,理性地诠释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3.
王学斌 《人民论坛》2023,(23):13-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众之“主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总体”,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整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之“大体”。这是执一端而驭万象之“体”,亦是纳诸多“用”于其中且熔于一炉之“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余秋雨先生说过“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一切痕迹;文化是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并不是留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是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激活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  相似文献   

15.
浏览器     
《乡音》2006,(1)
中华民族应实现自己的“文艺复兴”《重庆日报》: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最近指出,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应该本着文化自信,踏实地去求真、求美,实现自己的“文艺复兴”。丘成桐认为,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文学和科学并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虽然受到当时教会的阻拦,但是他们充满自信,以大无畏  相似文献   

16.
虽然人们普遍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可春节却过得依旧热闹:商场大“血拼”,饭店多折扣,卡拉OK订不到房,温泉别墅人满为患……尽管不愿看到,但必须承认,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已成为中国节日的普遍现象,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人们心中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正如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所言:“传统意味着很多东西。……决定性的标准是,它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且被世代相传。”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原动力推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它曾经起到过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9.
余志成 《现代领导》2005,(10):27-27
温家宝总理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以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还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康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好过了。这是仅从体力能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