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上仍需发力。随着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由"工业+投资"向"服务+消费"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服务业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已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  相似文献   

2.
当前,长三角正处在从资源/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区域转变的过程中。要顺利渡过这一刚刚开始的转型期,长三角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处理好七大关系,推进七大转变。第一,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发展模式向全球本土化转变。以上海为中心,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支配能力的世界级城市圈,既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的客观需要,又是长三角发展的必然。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城市圈的发展必须善用本土条件和优势、特别是其中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产业条件和市场竞争条件,这是世界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3.
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逐步转换的历史阶段,加快实现这一转换,是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城市使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我们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关系,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统一战线》2010,(12):12-12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关键要把握重点环节,实现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6,(2)
正江苏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新常态"后,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有所转变:从动力机制转换上看,要由过去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要从过去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面临着创新要素积累不够、整合全球生产要素能力不强、思想观念以及体制机制约束等难点问题。这也是"新常态"下江苏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核心支撑,是企业竞争优势与经济效益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实现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竞争力和供给力不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必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动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建立开放式的科技体制,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我认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应该实现如下3个转变: 从发展动力看,要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发展结构看,要加快区域产业体系向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发展途径看,要从数量扩张向效率提高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关键要把握重点环节,实现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带动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式变革密切相关.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提升.这将面临许多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不同驱动模式下,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区域与战略选择问题。对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应采取共创华人品牌、逐渐打入国际市场的合作方式,区位优势主要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于生产者驱动产业,应集中力量发展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合作,智力密集度高的环渤海地区最为适合;对于混合驱动产业,合作重点应是共同标准的研发与制定,综合实力强的长三角地区最具优势。对此提出三点配套政策:借助ECFA与搭桥项目,建立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购买者驱动型产业共同“走出去”;结合“十二五”规划,提早部署两岸产业合作重点及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人才的结构性不足,即领军型人才、一流工程师、优秀技术工人的欠缺,是当前制约创新产业发展、阻碍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主要因素。为此,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改进教育体制、改善社会氛围并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08,(9):1-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3.
曹立 《政策瞭望》2016,(2):49-52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0,(5):1-1
<正>江苏正在经历的第三次转型,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推进"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突  相似文献   

15.
工业强则湖北强,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北省正处于由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的重要时期,加快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早日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当前,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孕育的新突破,也有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面对复杂严峻宏观形势,湖北省推动各项技术创新政策扎实落地,综合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特色日益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趋于稳固,绿色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工业科创尚存一些短板和问题:技术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局面亟待扭转,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交叉融合创新深度有待加强。鉴于此,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跨界融合、构建集群式创新网络、厚植绿色创新优势、深化技术创新合作,就成为湖北省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宁波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是要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一个主战略来落实,举全市之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发展从以跟跑为主,步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这是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改变,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站上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主体也正由科研工作者向大众创  相似文献   

18.
施超 《今日浙江》2014,(4):24-27
正市县领导说●宁波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在于向科技要空间资源,向创新要质量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要抓好创新驱动"四大载体",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开辟创新驱动"四大路径",着力推动形成多点给力的创新格局。●要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通道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条以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发展路子。——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重要历史时期,即增速换挡、动力切换、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与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从资源拉动、投资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更加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浙江这个全国改革开放的先发省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在这种背景下,要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关键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最强音,以改革释放创新红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