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燕峰 《党政论坛》2014,(17):46-47
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形态的变革、职业类型及职业活动方式的分化以及更加自由的选择权利和选择机会。与国际社会进一步接轨,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也将更加开放,与国外的思想、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和深入,带来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将、赌博”等休闲方式的公众仍占较大比例。仅25.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这一经历,22.5%的公众经常从事“打牌、赌博”等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内涵的理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是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人们利用其所拥有、选择、追求和创造的精神资源,不断满足与超越自身精神需要所呈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精神生活质量的现代内涵必须反映精神生活的全面性,凸现精神生活的有序性和研究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这样才有利于打破个体精神生活中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阻抗,近而克服精神生活的依附性,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渗透发展,精神生活的价值在整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张扬与彰显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环境几个方面。精神生活的价值彰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的时代价值,树立精神资源意识,重视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整合的框架,试图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动态性地揭示人们是如何形成职业兴趣,做出职业选择,取得不同的工作绩效的。在对管理者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研究中引进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4)
萨特曾说过"我们从来只不过把自己理解为正在进行中的选择"。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萨特把人的存在等同于选择这一行为的发生。诚然,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选择。从选择的本质、选择的自由及选择发生时所面临的困惑三个层面出发,借助于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将会有助于反思选择是否是真的自由的,选择的自由是否给人们带来了不自由。  相似文献   

6.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广告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广告语言也存着社会语言具有的地域、性别、年龄、阶层等方面的特征。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形成的"总体性社会"逐步解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与社会同构模式也渐趋消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引发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兴起,我国的社会组织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的包容力与多元化格局,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注入了新血液和正能量,但与我国政府、社会、公民对社会组织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未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性和现代法律与司法制度的精神内涵,对法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法院系统正在实施的“法院改革五年纲要”和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官法》作的修改,也都显示了对高素质法官需求的迫切性。本文试就法官的“个人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非直接利益冲突作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之一,必然影响到社会转型的质量和社会生活的常态运行。作为社会日益单元化下的个体,本能地要立足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考量和调整现实生活中个人价值的选择与再造问题,同时相应地调整思维方式,由此人们呈现出对世俗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道德的限度维护、对法治化生活的追求的行为趋向。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选择的伦理反思——兼论存在主义选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认为,意识自由为人进行选择提供形而上学依据。然人的选择必为社会结构性选择,体现着一种主体际性关系。道德选择意味着超越自我限制在有限与无限冲突中获得意义,即选择成为某种人,须承担起做人的社会责任。选择既需理性信靠,也需非理性激情,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速度加快。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相互适应"问题日渐突出,社会信任与个体的道德诚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话题。人们长久以来普遍相信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道德进步的观念受到怀疑,似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相携而来,经济增长的加快与社会信任及道德诚信的衰落相互交织。如何从理论上梳理、认知、评判  相似文献   

12.
五、公共管理是一种职业活动 人的职业活动,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生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自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不同领域的分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同领域的分离是以分工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分化造成了职业活动的专门化.到了晚近,职业活动已经不限于生产领域,而是扩大到了生产领域之外的许多领域,几乎遍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人们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区别,也不再仅限于活动意义上的"分工",而是职业活动主体意义上的"分群".社会生产的领域有分化、重组、融合的双向运动趋势,而社会生活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领域分离的单向运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5)
以2014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江苏省留守老人综合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都比较高,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文化程度、精神孤独感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社区养老建设,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必须彰显其公共性,才能真正对公民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建构作用。阶层固化伤害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基础,使公民缺少"公平公正"的实践经验与生存体验,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甚至主体性基础被严重削弱。从阶层固化的角度探讨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建构的困境与突破路径,即是试图突破原有传统研究范式,恢复社会本身的教养功能对公民精神生活公共性的内在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中间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自身利益,在政治文化选择上,普遍选择了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政治参与目标选择上,普遍选择了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府形式;在政治参与形式的选择上,普遍选择了支持体制性的法内参与形式。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选择是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过渡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1)
自由理论作为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理论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其自由的内涵是: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卢梭以"公意"理论为基础,以极具辩驳性的语言,阐述了自由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自然自由,到产生社会状态后人的自由权利的丧失,最后发展到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归复的梯级发展过程。但在他的自由思想中却蕴含着一些自身无法消解的困惑,即个人自由的困惑、公意的困惑、自由思想在实践上的困惑,正是由于这些困惑,才让卢梭的自由理论在现代社会甚至出现了悖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理解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基础是理解技术理性的整体性逻辑和生活理性的个体性逻辑之间的张力。技术治理常态化是治理资源缺乏的理性选择,国家透过技术之眼系统“看”社会,却常常陷入看不清的境地,最后得到的只是技术之后的整体想象。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推动人们日常生活理性个体化和多样化,个体适应性造就了社会复杂性,而技术常常简化社会,造成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分裂与对立,从而导致技术“悬浮”于社会。鉴于此,基层社会治理也难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治理有效。因此,以技术理性和生活理性二维因素为主线,可构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二维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论青年职业观的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职业不仅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联,而且也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选择职业就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刚要步入社会的青年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人们到哪些岗位上就业,就不仅是个个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到整个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找准新闻教育的时代坐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行芳 《学理论》2010,(8):49-50
以培养信息生产和传播人才为职责的新闻教育,必须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传播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抓手,努力实现新闻教育与社会的无逢连接,使学生成为有社会理想、有专业精神、有职业能力的现代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西方的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观念逐渐传入我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启发了知识分子把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辽宁地区的女性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化,虽然"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仍是束缚女性的主流文化,但也有少数女性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和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