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我在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时候,关注的就是中央文件是怎样规定的、毛主席有没有直接指示。经过了“文革”,现在到全国人大工作之后,我才知道完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任何文件、指示都不得违反宪法。因此,现在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看宪法,检查一下我白天的言行是否有和宪法不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民法渊源的鉴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此乃学界一桩悬案。台湾学者潘维和在《中国民事法史》中把中外学者的种种意见概括为“肯定说”、“否定说”、“民刑合一说”、“民法与礼合一说”四派。不过,他所称“中国学者”仅指解放前及台湾的学者,不包括解放后的大陆同行。而事实上,目前大陆学术界的观点亦可用此四分法概括之。其中尤以否定说一度占上风,然其他  相似文献   

3.
环境安全(environmentsecurity)是个新概念,如果我们要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们编撰的目录中可以看到,关于这个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献群①。概括地说,环境安全概念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环境安全的话题开始进入有些国家的官方政策层面,在这些国家逐渐成为官方话语。这些国家的政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也参与了讨论。最近几年,环境安全成为国际性热门话题,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论述,许多国家的官方和政界正式使用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 "法律文化"的概念在苏联已经讨论了大约二十五年。由于苏联法律研究学会以政治学的研究为中心,又由于"法律文化"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前进性的观点,因此,与西方相比,这一概念在苏联更多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尽管苏联学者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文章总是受到西方学者的批评,但苏联的法律文化观点依然与西方的观点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苏联学者中最早讨论法律文化的是E.A.罗卡  相似文献   

5.
张港 《政府法制》2011,(30):41-41
孙悟空何许人也?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鲁迅认为孙悟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猴样水神,叫无支祁。胡适则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郑振铎(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说:“孙悟空的本身似是印度猴中至强的哈奴曼。”孰是孰非,由专家争下去好了。  相似文献   

6.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人格,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亦即个人是否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争沦。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肤浅探讨。一、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说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这一学说最具影响的学者有意大利著名国际法学家安吉诺第、英国的施瓦曾伯格以及意大利的斯佩尔杜蒂和斯里兰卡的平托等。安吉诺第卞张国家是国际法唯一的主体.个人仅是国内法的主体。根据安吉诺第的说法,国际法规可明白地课予个人义务与责任,其实…  相似文献   

7.
杨振威 《法人》2010,(12):89-89
13日,北大法学院向全国人大递交关于审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五位学者就不动产征收与搬迁进行了研讨。五学者中的王锡锌和姜明安两位表示希望有关部门不要闭门立法。“一年过了,中国没有哪一个行政法规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将近一年时间没个说法的。”王锡锌说,举行研讨会也就是为了表达对现有立法进程的不满。  相似文献   

8.
规范比较、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比较法方法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比较、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比较法方法论研究饶艾在比较法理论的研究中,比较法方法论的研究应该说是薄弱的一环,中外学术界概莫能外。当代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德国学者K·茨威格特和H·克茨就曾这样说过:“迄今关于比较法的方法很少有系统的论著。”①在我国,即...  相似文献   

9.
管继平 《检察风云》2014,(11):94-95
我写的"文人书法"专题,多是不以书法为专擅的文人为主,即一些文名盖过书名或者干脆就是只有文名而没有书名的文人学者。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我一直不大敢写。一来他曾一度作为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评论文字已累见报章,再怎么写,也是走了前人的旧辙;二来我写的"文人书法"专题,多是不以书法为专擅的文人为主,即一些文名盖过书名或者干脆就是只有文名而没有书名的文人学者。  相似文献   

10.
后发劣势的理论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国家在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后发劣势,并且不断递增和强化,严重影响和制约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后发劣势是后发国家由于其后发地位而存在的一些特殊不利的因素,它与比较劣势、国别劣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于今天的后发国家来说,既面临着内源性的后发劣势,也面临着外源性的后发劣势;既有原发性的后发劣势,也有继发性的后发劣势.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和累积性等特点.对后发国家来说,认识后发劣势是制定后发战略的起点,克服后发劣势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causation),直到现在仍然一直被中外学者和法官视为不解之法学难题。在英美法系,尽管没有成文的侵权行为法典,但学说与司法实践均将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责任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究竟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去公正地认定事实及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和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批评的那样,“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说的也已经说了”.可因果关系的标准“仍是一团乱麻和一堆荆棘,一个令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在检察制度研究中,学者对检察权性质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就检察权性质这一问题存在四种观点:司法权说、法律监督权说、双重属性说或多重属性说、行政权说。本文对前三种观点逐一进行分析,指出其不合逻辑之处,并就笔者所认同的行政权说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监狱学刊》2009,(2):117-117
2008年7月24日的《文摘报》刊登陈平原的文章说,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社会科学专家,特别是经济学家,越来越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即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现在,政府的每次重大决策,都会倾听专家们的意见。这些专家,十个里面,大概有八个是经济学家,再加上两个社会学家或政治学家,没有一个是人文学者。人文学者基本上淡出了国家决策的咨询圈子,不会有哪位领导愿意听一个哲学家或者文学家、史学家,谈论中国到底应该往哪儿走。  相似文献   

14.
检察权性质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检察制度研究中,学者对检察权性质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就检察权性质这一问题存在三种观点:司法权说、法律监督权说、双重属性说或多重属性说、立法权说、行政权说。本文对前四种观点逐一批驳,指出其不合逻辑之处,并试图就笔者所认同的行政权说进行更为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不作为犯理论研究中,我国学者不使用“不真正不作为犯”概念,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尤其是德、日刑法学者对此则颇感兴趣,有影响的刑法理论著作、教材,无不问津此领域。可以说,要深入研究不作为犯,就必然要涉及不真正不作为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只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是张婉愉对自己当下身份的认知.她不太喜欢别人把自己冠上“罗德学者”的称号.“目前,我只是有幸获得了奖学金,还没有在英国牛津大学完成学业,不能算是‘罗德学者’.”张婉愉说.  相似文献   

17.
牵连犯自从由日本传入我国之后,我国的众多学者对于此概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众说纷纭,许多学者都赞同废除这一概念,主要因为,其一,在相关的立法上,我国的刑法总则上也并无牵连犯的具体规定,仅仅在刑法分则当中有相关罪行涉及到这一概念,其二,牵连犯在我国罪数形态理论当中是作为处断的一罪而存在的,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当中,处罚原则相当的不统一,有些从重处罚,有些从一重罪处罚,甚至有的数罪并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本文主要讨论的重心在于牵连犯是否应该废除,因为全世界各地涉及牵连犯的国家与地区并不多,主要值得研究的为日本与我国台湾地区,所以本文主要从日本学者与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论点来讨论,结合我国大陆地区学者,来论述我国的刑法理论以及立法当中是否应该废除牵连犯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论宪法学者当下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弘弘 《法商研究》2007,24(3):59-64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实践的整体性变迁,不仅使宪法学者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身处这个时代的宪法学者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当下,宪法学者在正确认知社会转型和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应当恪守基本学术规范,打造逻辑自足的宪法学基本理论体系与成熟的宪法学基本范畴,在研究态度上要更具中国问题意识,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创新与批判同在,在研究成果上注重对宪法实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确立经济犯罪的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济犯罪是伴随经济活动的产物。但究竟什么叫经济犯罪?它的内含和外延是什么?中外学者看法都不统一。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经济犯罪概念,这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一、海外学者论著中的经济犯罪概念早在1872年英国伦敦举行的预防和限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英国学者希尔就在“犯罪的资本家”的演说中,提出了惩治经济犯罪的问题,但未引起重视和探讨。直到1939年美国一些学者又提出了“白领犯罪”之后,经济犯罪才被当作犯罪学上的一个重要论题而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监狱学刊》2009,(6):124-124
唐小兵在2009年第2辑《社会学家茶座》上著文《对待学术批评要认真回应》说,参加了诸多学术会议后,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海外学者对待学术批评比内地学者要严肃得多,所作的回应也认真到位得多。这些学者不管批评者的观点、立场、知识背景与其存在多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都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而且会逐条给予细致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学术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