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婧 《长江论坛》2023,(4):38-45
法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中一个重要但相对被忽视的方面。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完成了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思想转变,这在其法治思想上集中体现为由五四之前崇尚以民主、平等、自由观念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法治思想,转向五四运动之后强调“法的阶级性”“劳工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尽管受客观历史条件以及其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陈独秀的这一思想转变带有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但其法治思想中所蕴含的许多观点仍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2.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六个地方共产主义小组之一 ,探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选出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 ,对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 ,广东人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文科学习 ,是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教授的学生。他们曾拜访陈独秀 ,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等问题 ,并表示接受进步教育。由于他们在课堂内外听过陈独秀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教育 ,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 ,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并投入“五四”运动反帝反军阀斗争洪流中去…  相似文献   

3.
吴珏 《湖湘论坛》2004,17(6):14-16
人权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西方一些国家的“人权攻势”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 ,在总结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人权思想。  一、人民 :邓小平人权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一 ,人民是邓小平人权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权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权利。作为权利主体的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在阶级社会里 ,没有什么天赋的超阶级的“自然权利” ,只能是阶级的人权。所以 ,我们在谈论人权时 ,首先应当关注它的阶级基础与主体属性问题。《共产…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5.
研究五四运动,不能不研究陈独秀;研究五四文学革命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研究陈独秀“成了禁区。虽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谁也不敢这样提;虽说他是文学革命的发难者、领导者,可现代文学史却很少这样讲。本文就陈独秀在初期文学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一些看法,错误之处,期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那个年代,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无权利和权力,正如《国际歌》中所说:“一无所有”。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这个最受剥削、压迫和奴役的阶级,为它的解放呼号,为它的解放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许艳民 《前沿》2012,(20):153-155
“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价值评判颇为复杂.在否定它的同时又肯定其价值意义;在肯定它的同时亦否定其不合理的成分,这是陈独秀基督教观的特色,亦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也因此,陈独秀对基督教的价值评判披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8.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时期思想界普遍存在个人本位思潮,但“五四”后知识界分流,存在普遍放弃个人本位的潮流。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先前的“个人”至上逐渐遁入“阶级”话语。构建民族国家对“个人”走人“阶级”的现实召唤使得个人观念成为民族国家理论构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林毓生 《新东方》2009,(10):58-59
“五四”,作为一个符号,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不可以单一的有机式一元论的观点来理解。那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五四时代是由三个阶段组成。早期的“五四”,指1919年以前,大致可以从1914年算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主张建立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