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信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随着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诉讼案件的日趋增多,法律关系主体对诚信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诚信,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目前,司法领域存在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深化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分析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现象及原因,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司法改革的措施和制度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司法改革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提升民事司法公信力可以说是大多数国家的共同目标,这就涉及到民事司法公信力的赖以建立的基础问题,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民事司法公信力的根基在于司法民主主义。并就什么是司法民主主义、司法民主主义与司法专业化之间的关系、相关国家司法改革的民主性方向以及我国的民事司法民主主义的问题做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4.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法官应该能动司法,追求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以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实现司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能动司法有利于提升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度和实现法律价值。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在实践中,应推崇走下"神台"的法官——倡导亲民式审判;了解道德习惯——探寻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注重合理引导——恰当地行使释明权;打开判决过程中的"暗箱"——对判决理由据理说明,进而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金字招牌,凝聚着民众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守,体现着法律的威严、神圣和公正,彰显着法治中国的魅力、担当和气魄。针对目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以期对推进和打造法治中国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开能够使以人民群众司法知情权、司法参与权、司法监督权、司法表达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得以充分实现,进而促进司法权行使的廉洁、公正、高效。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是对民事裁判的实现 ,而近年来执行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各界献技献策 ,其中呼唤诚信观念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笔者选取了执行程序中具有“准当事人”角色的执行法官的角度 ,探讨了在执行过程中法官建立诚信的必要性、内容以及寻求建立诚信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落实法官职业化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司法权威、公共理性等外部制约因素,统筹各项改革措施,做到改革措施与外部环境以及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民事司法公信力是我们经常会看见的名词,准确地界定其基本内涵及其意义是提高民事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本文分析了民事司法公信力的含义,并就与其相关的概念作了简单的比较,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研究民事司法公信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司法改革进行多年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改革之所以未取得人们所期盼的成效,原因众多,其中之一在于法律从业人员尤其是法官职业伦理的缺失制约了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实现法官职业化以培育和提升法官职业伦理,尽力促进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官进行独立公正的裁判从而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关注司法,对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对司法公信力构成挑战。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论不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公正是永葆法治活力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重大举措[1](P25),为中国法治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中国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既取得了一系列的法治建设成绩,也存在法治建设的一些不足。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从社会公正的视域来看,中国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俊 《求是》2012,(17):7-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这是党中央第一次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司法公信建设问题,对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紧迫的要求。司法公信,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许丽英 《奋斗》2014,(11):32-3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司法改革这一重点问题进行了部署。明确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创新司法体制机制既是全会的重要贡献,也是其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上世纪后半期以来政府信任危机在多个国家相继出现,大量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政府公信力问题,并由此导致了对政府诚信等问题的广泛研究。本文通过概述政府诚信研究的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和经济学视角及其理论基础,辨析政府诚信的内涵,论述了政府诚信与政府伦理、政府工作人员个体诚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政府诚信之于政府公信力、执政力的互动影响关系,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变现行法官管理模式,在法院系统确立新的法官、辅助审判人员比例,同时加大职业保障,进一步提升司法效率,筑牢司法责任制的基石。司法体制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这次改革涉及我国法院体制各个方面,不仅有技术性问题,也有遗留几十年的旧的司法模式,利益格局问题。因此,司法体制的改革自提出以来一直进展缓慢。尤其是2005年最高院下发的《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法官员额制度,由于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一直作为法官职业化重要内容的法官员额制度虽被列为会议日程,但至今未被确定下来。就以上问题主要从我国法院实际出发提示完善确定我国法官员额制度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法律和司法实践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对公众的权威力.微博直播庭审作为微博传播与司法机关庭审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具有司法公开、司法参与、社会监督和法治教育的功能,也正是这些功能使得微博直播庭审具有了司法公信力构建的特性.微博直播庭审从心理认同、制度实践、价值目标、司法主体、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树立法律信仰,落实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素质,传播法治文化.从而实现对司法公信力的多维构建.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紧迫的现实要求。面对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法院系统要不断深化司法公信建设,努力构建符合司法规律、满足群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司法的价值目标,司法权的运作离不开法官,法官的道德倾向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法官只有对法律真正信仰,把法律作为社会公正的衡量器,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作为可以依托的最后屏障.正义才有了最根本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信力是民众对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信任及其大小,其在提升司法能力和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发挥司法功能、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严重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司法地位不独立、公众尚法理念不强、司法官素质良莠不齐等。立足于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应积极探寻以完善司法体制为核心的体系化改革措施,以期重拾我国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