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元升值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的日元升值从一开始使明显地表现出与1971年的由尼克松冲击波所引起的日元对美元比率的变动(从1美元=360日元升值到1美元=308日元)、  相似文献   

2.
短期来看,日元汇率没有因经济受到巨大损失而贬值却转向迅速升值在于投资者形成"保险机构或企业资金的资金回流"的预期,投机力量就借助这个题材不断的推升日元。长期来看,这一轮日元升值并不是因贸易摩擦、美国压迫日本的结果,而是与金融危机过程中动荡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关。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内主要执行价值贮藏的功能,而其贸易结算功能相对较弱。日元快速升值的根本原因是日元在估值上存在升值压力,以及日元发挥避险货币和套利交易的作用。中日两国都面临着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可采取相互增持对方货币资产的方法,逐渐减少降低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建立区域汇率稳定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1993年以来,日元对美元再次大幅度升值。去年初为1美元兑换125日元,8月份升至1美元兑换104日元,升幅达16.8%,下半年虽经回落,但进入1994年不久又升至1美元比103日元或104日元上下。日元的这次升值是否会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构成影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日元升值周期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1949年确定了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固定汇率。这一比价一直维  相似文献   

4.
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8 5年以来 ,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相当大 ,对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日元升值期间 ,日本的出口贸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进口增长却不像预期的那样快。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抵消了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对于正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我国来说 ,应及早采取措施 ,预防可能出现的汇率波动冲击。  相似文献   

5.
日本鼓噪“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是要迫使中国达成一项类似1985 年逼使日元升值的 “广场协议” 。但也如同“广场协议”所导致的结果那样, 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 并无实质上的意义。日本之所以鼓吹“人民币升值论” , 不仅在于要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获得日元 炒作之利, 而且在于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亚崛起, 因而 企图通过人民币升值来阻止中国提高自己重要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遏制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泡沫经济,其发端被认为是自广场协定签订之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但是,事实表明日元升值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在日美两国围绕汇率、利率及财政支出的外交博弈中,日本的认识偏差、战略失误以及对美国的一味妥协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是我国在应对与当年日本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时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蕊 《东北亚论坛》2008,17(1):102-10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旬的近30年中,日本经历了4次汇率剧烈波动的冲击,但事实上,日本的贸易顺差却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加,其背后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了应对日元升值,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调整产品结构、转向海外生产、海外并购、开展外包业务、加强产品质量管理、降低成本,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70年代以来,新加坡出现了汇率不断升值和贸易收支顺差不断增加的并存局面,这与传统的“J”曲线效应理论相矛盾,形成了所谓的“新加坡贸易收支之谜”。由于汇率和贸易收支常常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传统弹性实证分析中常用的古典计量方法就很难得到无偏有效估计量。本文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计量方法直接估算了新加坡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发现产生“新加坡贸易收支之谜”的原因在于:新加坡有着较高的美国需求弹性和较低的国内需求弹性,从而使得新加坡货币在不断升值的情况下还可以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新加坡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导致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以1985年西方五国财政部长会议协会为契机带来的日元升值,日本企业积极地展开对亚洲地区的投资,泰国作为投资市场早就引起日本企业的注意。1988年泰国的外资投资额(以日本资金为首)达到了峰值。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等新竞争对手的兴起,加之原主要投资国、日本的经济衰退,泰国的外资投资额趋于停滞,泰国的外资投资批准件数在1992年以前连续4年持续减少。但是,由于新一轮日元升值的到来,1993年以  相似文献   

10.
1985年9月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协调了北北经济关系。之后,日元不断升值,导致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整,以及中小资本的大量外流投资,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亚太地区,主要对象是制造工业部门。这次日本资本对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具有与(?)的特点。为供国內有关对外经济关系的决策机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参考,(?)日本贸易振兴会调研员石川幸一、(山鸟)田正博所撰写的这编文章。  相似文献   

11.
日元升值后日资在新加坡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海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在新加坡,日本资本投资迅速扩张,投资部门呈现结构性变化,并对新加坡经济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趋势概览 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协调了北北经济关系之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接着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南朝鲜圆与台湾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也随后升值,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日本、韩国与台湾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迫使它们进行资本外流,向亚洲地区一些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大陆)转移劳动集约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和部分技术集约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主要是由日本企业进行转移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日本、亚洲“四小”的海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东盟国家成为投资热点。这些亚洲资本的大量涌入,加快了东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发展。本文拟就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亚洲“四小”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动因及其影响作一分析。一、日本、亚洲“四小”在东盟国家投资的现状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之后,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呈现跳跃式增长,继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货币普遍升值,引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急剧扩张。在东盟国家,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泰国经济再度趋向活跃泰国经济已经开始从1985年、1986年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了,它的经济之所以能得到恢复,其主要原因是贸易收支状况的改善。在出口贸易方面,泰国的劳动集约工业制品对日元不断升值的日本市场的出口不断迅速扩大;而在进口贸易方面,泰国的首位进口商品(原油)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使泰国的进口支付额不断趋于减少,1987年第一季度的贸易收支已转为顺差,虽然顺差额并不大。由于石油进口支付的减少所导致的对进口依赖程度的下降。在宏观经济方面增强经济增殖能力;而出口扩大则提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1991,(4)
一、新高潮的出现 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比值升值,接着亚洲地区的南朝鲜与台湾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比值也趋于升值,导致了日本、南朝鲜、台湾的中小制造工业企业向亚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生产基地,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股资本外流高潮。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1989,(1)
云南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应该是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市场。这不仅仅取决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取决于长期以来云南与东南亚很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友好交往,取决于云南的商品在东南亚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近几年东南亚各国(主要是东盟五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日元升值等经济新形势的出现。随着东南亚很多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的需求相应地增加;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商品成本的增高,从而  相似文献   

17.
一、东盟国家外来投资发展新趋势的经济背景1986年以后,东盟国家的外国投资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1985年9月西方五大国财政部长会议协调了北北经济关系,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接着在美国的压力下,南朝鲜圆与台币对美元的比值也跟着升值,这就大大削弱了日本、南朝鲜与台湾的中小资本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迫使它们进行资本外流,向亚洲地区的一些劳动力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转移劳动集约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和部分技术集约型出口工业生产基地(后者主要是日本资本),以弥补由于货币升值所带来的削弱出口竞争能力的损失,因而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下半年以来,日元对美元比价持续攀升。1995年4月19日,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曾一度上升到79.75:1。估计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不会出现大幅度反弹,这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影响。 一、影响 (一)日元升值引起东南亚国家货币汇率的剧烈变化,日元对东南亚国家货币汇率急剧攀升,而美元则有所贬值  相似文献   

19.
日元升值已有三年了,亚洲地区由于受到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亚洲地区新兴工业经济国家的出口剧增和市场、资本、技术的供应来源的转变、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展等;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整个亚洲地区发生了影响。在亚洲地区内部正在形成一种以日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国家、东盟国家为轴心的庞大区域内国际产业分工,1989年以后的进一步经济发展将是指日可待的。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在日元升值与日美经济摩擦的形势中,日本对亚洲地区制造工业部门投资自1986年起有了急剧的增长,在1987年上半年以前主要投向亚洲地区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但自1987年下半年起便主要投向东盟国家。19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