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道德认同是指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同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道德认同是社会与个体互动的道德交流和深层次的精神渗透.作为一种道德互动,道德认同的实现,取决于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社会道德)、道德环境的有机互动.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实现,首先依赖于道德主体即认同者的主观条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认同者内在的道德图式.所谓道德图式,是指个体意识中具有稳定性的道德观念结构和道德信念系统.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道德图式一旦确立,就不仅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影响,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道德图式往往作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引导个体对周围的道德现象进行感知、评价和选择.在道德认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内在统一性,只有自律而无他律的道德,实际上是忽视了它借以律己的道德准则的客观依据,只有他律而无自律的道德,只是虚拟的不现实的.在现代社会里,道德自律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相互制衡的制度环境中通过博弈而养成的.只有努力创造适当的社会氛围和制度条件,大力建立和健全法制,人们才会对那些不道德和不正当的盈利行为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诚实、信任、善良的社会道德和道德社会才能最后形成.因此说培育理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理论界在从不同视角探讨社会道德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时,答案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观点或主张普遍地存在一个思维和方法的局限性:囿于伦理学范畴谈论社会道德建设.其表现有两种,一是就道德论道德,实际上将因素庞杂的道德发展问题简单化为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信仰体系、修养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的发展,仅从道德内部寻求道德进化的思路.二是以伦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将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硬性切入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领域,范导经济伦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再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基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视阈,从道德发展的政治保障、特质动力、精神支撑三个维度,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刘云林 《探索》2003,(5):68-70
伦理学研究应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具体表现为在伦理行为主体的确定上,不仅应将个体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社会也应该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个体应该积极履行社会所规定的道德义务,社会也应竭诚赋予履行道德义务的个体以相应的道德权利;在道德的功能定位上,既要充分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功能,同时又不应忽视道德对行为主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已出现了种种信息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也正在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息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就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功能和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党永强 《唯实》2008,(9):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长春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长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要素制约,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升长春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保证。长春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总量不大、行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实现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目标,必须谋划好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切实实施重大举措,推动长春市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即要在战略层面谋划服务业发展,要构造现代服务业产业框架,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建设,要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要推进制造业内部服务的剥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府改革视域中的行业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组织发展很快,但行业组织与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职责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政府目前的职能尚未理顺;行业组织总体上发育很不完善.为此,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行业组织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政府也要对行业组织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只有这样,行业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动画的发展对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数字动画产业已经成为未来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我国数字动画产业要走独立发展的路子,注意政策的配套及各部门间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张晓明 《学习论坛》2007,23(6):18-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并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核心问题,有着重大的先导性、前瞻性和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范围内,电力行业都是受各国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目前,中国电力监管系统仍然存在监管机构权力有限、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监管过程透明度低、多元网络治理体系欠缺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网络治理作为改革突破口,加强监管机构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过程监管,提高透明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构建多元网络治理体系;增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网络治理决策和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时代发展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了使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充分发挥道德机制的内在引导作用。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自身内化修养,充分利用道德灌输机制、注错习俗机制、道德接受机制,深化教育内容,巩固教育成果,为我们党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提供着坚强理论指导,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纲领。党的统一战线同样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特殊作用。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引渡,性质不同,问题相似。在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应以坚持双重犯罪原则为基础,但不应采取政治犯不引渡、死刑犯不引渡、本国国民不引渡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内容丰富,囊括了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等几个方面。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优化文化产业组织,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等几个方面。这些政策对于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在逆境中实现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正处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急需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快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力求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使用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实现人才观念的创新;发展全民教育,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在人才使用上大胆创新,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