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建农 《新东方》2006,(6):57-60
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时,诗人臧克家一次在接受采访中套用过去塾学里赞颂孔子的话,写了这样一幅字:“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毛泽东之前没有毛泽东,毛泽东之后谁若毛泽东!大哉毛泽东,大哉毛泽东。”言词间透映出诗人的独特感触和浪漫情怀。在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的传奇经历,不知何谓“诗”的我,竟也不由得对诗人的感触产生了共鸣。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百二十多年以前,韶山一处坐落在偏僻山坳里的普通农居,诞生了一个男婴,他就是毛泽东。正像那首被后人争相咏唱的歌曲中所写:“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李立 《两岸关系》2002,(12):32-35
“叶九条”的第三条“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是后来叶帅(叶剑英)改的,原来的提法叫“台湾可作为特区”;第八条“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多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是当时主管经济的副总理谷牧增加的;“幼时同袍,苏京把握,往事历历在目“源于青少年时期,廖承志和蒋经国同在原苏联莫斯科求学。当时天气特别寒冷,晚上,他们俩就同盖廖承志的大衣。所以廖公在信中如此写;“遥望南天,诸希珍重”引自毛主席审阅一些高级民主人士给台湾写的信时批的4句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廖廓海天,不归何待?“引用了周恩来的话。当时,张治中给蒋氏父子写信,周恩来在审阅时加了4句话:“倨促东南,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且看耿文卿对记者讲叙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传承》2006,(Z1)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的名言。毛泽东作报告、演讲的底稿,从不让人代笔,唯一的例外就是中央“八大”开幕词。毛泽东曾起草过两个稿子,可不知为何都没有写完。于是毛泽东让陈伯达起草,然而他的稿子让毛泽东觉得写得太长,扯得又远。于是毛泽东找到了田家英,说“:不要写得太长,有个稿子带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时间非常紧迫,这时离八大召开只有几天了,田家英花了一个通宵把初稿赶了出来。毛泽东比较满意他写的这份稿子,立即送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有关同志那里反复修改,最终定稿。“八大”召开那天,…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时 ,外宾问 :毛泽东 ,您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 ?毛泽东幽默地笑道 :我还有第三个名字 ,你们不知道 ,我也不告诉你们。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他在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等的信中说 :“此信托人带汉寄上 ,因检查极厉害 ,来信请写交毛石山 ,莫写毛泽东。”众所周知 ,毛泽东又叫毛润之 ;但他又叫毛石山 ,就鲜为人知了。毛石山这个名字有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在家里叫的小名 :石头 ,又叫石三 ,或石三伢子 ;长大后 ,它就改成了同样极富象征意义的“石山”。为什么小名要起“石山”呢?原来 ,母亲…  相似文献   

5.
时下,有一股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即凡事都往文化上沾边。某些文化商贩,怀着一种猎奇心理,大写特写所谓的“名人轶事”,进行伪劣文化传播。有一篇谈名人趣事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不仅很怪,而且怪到出现了怪癖——养蝎虎。就是养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动物。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养蝎虎,竟被贴上“蝎虎文化”的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最近又看到了另一篇更为令人惊诧的文章——《毛泽东的“抽烟文化研究”》。这篇奇文很有“功夫”,它以比蝎虎文章更为“深刻、细致、丰富”的文笔,从毛泽东的烟史考证,到毛泽东的烟瘾评估;从毛泽东的香烟“品牌文化”,到毛泽东吸烟的“烟具文化”,一展无余。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毛泽东是个伟人,伟大之处也包括他的吸烟。呜呼!这究竟是文学的枯竭、文化的悲哀,还是文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1980年10月说过:“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1-302页)。然而:“给毛泽东同志抹黑”的文章却不时在报刊上出现。 (一) 郭道晖先生在《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中写道:“毛泽东‘人治加群治’的治国方略,实质上是‘人治底下的群治’,是人治的当代形态,收效甚微,负面作用为主,乃至某种程度上造成国无宁日,以一场浩劫告终。”…  相似文献   

7.
高王凌 《同舟共进》2011,(12):53-54
一时沸沸扬扬的“毛罗对话”——1957年7月,罗稷南在上海询问毛泽东:“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答:“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有了黄宗英的“亲聆”之后(《炎黄春秋》2002年第12期,可贵的是还配有一张现场照片),从一个史家的角度看,已经可以“定案”了。但若从史学的角度看,则还有些话可说。  相似文献   

8.
小区甬道上,横挂起一幅红布,迎着三月春风抖动,红地白字的标语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宗旨进社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直觉的反映:不敢当,我是个党员,我可就成不了一面旗。接着,以传统的党员思维方式想道: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毛泽东可以称“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处是画家张仃作的一幅大招贴画,占据主画面的是毛泽东当年敞开蓝色衣领的头像,背景为一面硕大的红旗,下面以美术字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到了90年代,邓小平逝世后,文件中,荧屏里,各种重大会议会场上,出现了新的口号:“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前进!”毛泽东、邓小平先后成为“旗帜”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他们身后,怎么六千万党员每个人都成了“一面旗”:这符合现行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吗?六千万党员就六千面旗,这合适吗?即使每个党员都这么蒙“天降大任”,要作为一面旗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1993年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中,收录有一篇写于1937年10月10日的《给雷经天的信》,这是毛泽东就处置当时轰动一时的“黄克功事件”而写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亲笔信。  相似文献   

10.
一、充分民主是党内监督的关键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是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历代统治者由兴至衰再至灭亡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强调,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叫做“民主”的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五十年历史也充分验证了这样的道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我党执政五十余年历史充分验证的道理。每个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促成党内民主的原动力,而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与党员正常行使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确认的民主权利紧密联系,这是党内民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三、衡老谈往时隔四十午,当年贫苦的孤儿,已成为一代报人的张季鸾先生,不幸於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病逝於重庆。我闻耗怱促编写了一篇“季鸾先生年表”,刊载在九月八日的香港《大公报》上。关於他青年就学的经过,我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2.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碎,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1961年,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海外华侨“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仅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积极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是全体爱国华侨的光荣”。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又一次学习与领会老一辈无  相似文献   

13.
王一 《协商论坛》2014,(11):56-57
10月2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刊发了《习近平八论“规矩”》一文,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规矩”的论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领袖们都是怎么立规矩的呢?毛泽东的“六不”规矩,成了共产党人日常的行为准则西柏坡纪念馆内,有这样一块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对我国共产党人定下的规矩。  相似文献   

14.
裴照宇  谢军 《世纪行》2007,(3):21-21,27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一条关于浙江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报道,令开国领袖毛泽东兴奋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他遥望南天,欣然赋诗《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坐地日行八万里,华佗无奈小虫何!巡天遥看一天河。千村薜荔人遗矢,牛郎欲问瘟神事,万户萧疏鬼唱歌。一样悲欢逐逝波。  相似文献   

15.
据传,蒲松龄先生在易箦之时,曾留下“红尘再到是金乡”之句。就是说,他再一次转世是到金乡。由此,引发了一段故事,即博陵李金枝氏写的柳涯外编。在《聊斋志异》的序跋中《读聊斋杂说》篇有文记载。李氏说,他少年时,曾师从蒲松龄先生。先生过世后,他怅然若失,不知所向。一日,到济南游玩,从趵突泉散步到了康庄泉。在柳树下,见一少年捉笔凝思,若有所题。他便很礼貌地向前与之搭话。问及姓氏,少年说姓徐,住在泺干。于是,他又问:“省城以济南为名,当在济水之南,而城北是大清河,却没济水;若趵突泉为济水,也是泉在城南,城在泉北;且泺镇在大清河边,又叫泺口,这是为什么?”少年答曰:“现  相似文献   

16.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之日,山西省级老干部赵雨亭,怀着对毛泽东主席无限的崇敬,一笔一划十分工整地写了一副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参加了山西省老年书法展览,并获了奖。赵雨亭同志,1937年初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1965年起历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1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把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山西省老年社会事业方面,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事业突出贡献奖”,还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带头人”。赵老珍藏了一本1936年斯诺先生写的《西行漫记》,后来出版时…  相似文献   

17.
1925年2月,春节过后,韶山冲里的山民们传着一件特大新闻: “润芝先生回来了!” 润芝先生即毛泽东。在韶山冲一带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正直无私,博学多才,特别关心穷苦人,所以亲切地称他为先生。 这是毛泽东离开韶山四年以后再一次回到家乡。 1925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  相似文献   

18.
刘统 《同舟共进》2015,(3):59-64
1966年10月,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询问革命成功的经验。毛总结了三条,第一条就是“有饭吃”。1966年10月1日,“文革”的山呼海啸中,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这位在延安窑洞采访过毛泽东,听他论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老朋友,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向毛提问:“您取得了这样伟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于1931年12月底到中央苏区,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在苏区共呆三年。“中央苏区时期的周恩来与毛泽东”——这个问题一度曾成为国际间中共党史关注者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而国际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作俑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叛徒龚楚。他在五十年代前期写的那本《我与红军》的所谓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是衔“左”  相似文献   

20.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首次发表了《七律·答友人》,当时并没有注释“友人”指谁。此后,不少人在苦苦探索: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友人”究竟是谁? 许多国内外报刊、专著刊登了一些作者根据分析、推测或误传而写的文章,报道了众多的“友人”,有的说“意指杨开慧”,有的说“可能是李淑一”,有的说“指华国锋”;乐天宇同志1982年说是“答乐天宇”,不久又说是“答乐天宇、李达、周世钊”,后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