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亚梓 《群众》2012,(1):72-72
近日,认真拜读了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书,心灵受到一次极大“震撼”。作者以清醒的自信、清楚的事实、清晰的逻辑,阐明了中国崛起的事实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中国模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李登辉的“两国论”一出笼,就遭到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同声谴责。但是,李登辉和台湾当局却诡辩说,“两国论”是“对既存事实作明确的说明,既未扭曲事实,也未夸大渲染,更没有排除未来两岸统一为民主新中国的目标”,是“陈述现状,不是改变现状,是追求和平,不是制造麻烦”;而“一个中国”原则却是“完全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是“皇帝的新衣”,现在不存在“一个中国”,只有统一以后才有“一个中国”,因此“一个中国”只能是未来的。李登辉和台湾当局这一套似是而非的逻辑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只要我们翻开两岸关系史,就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3.
李双套 《求索》2023,(1):48-56
中国式现代化是可能的,这是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事实存在,也是价值存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特殊性存在;从一和多的关系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元多线”中的重要“一线”;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现代化,是处在历史延续中的“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成功”、“中国式治堵”等一连串以“中国式”开头的短语,在成为热词后被反复解读。这些“中国式××”的短语通常带有批评和自贬意味,指出了中国发展、社会治理或者国人素质等问题。“中国式××”到底是事实,还是国人某些心理状况的投射?  相似文献   

5.
日本“儒教资本主义”说驳议启良日本受中国文化之影响,这是事实。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受儒家伦理的某些启示。也是事实。正由于上述两个事实。所以学者大多认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文化支撑为儒家思想,并将其现代化的模式称作“儒教资本主义”。尤其是最近几年,此类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台湾当局自己不想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却想把这种观点强加于台湾民众头上,称这是台湾多数人的看法。事实并非如此,多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岛内真正死硬的“台独”支持者在民众中所占比例是很小的。现在倒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赞同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的“一国两制”政策。 事实上,“一个中国”原则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新提法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高层人士已经正视中国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事实,中国将不再为中等收入者念“紧箍咒”,而将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扶持。它同时表明:“中产”,现在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事实”,现代化在现代性的权力扩张中成了世界各民族所必须直面的社会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对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实”所作出的中国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兼具“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以及“民族历史”发展的个性,是指导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因此,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时,将之置于世界历史的视阈下,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以及方向指引性,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现代性改造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从而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舆论为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纷纷谈论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中国人也越来越自信,逐渐洗刷了过去自惭形秽和崇洋媚外的心态。世界和中国人自己都在重新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10.
观博之辩     
《上海支部生活》2010,(7):10-1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有道是“仓禀宗而知礼节”,加之我们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按说文明素养应该不成为问题,但事实无情又无奈地告诉我们,经济的富裕并没有自动改变中国人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统一论坛》2013,(2):51-56
最后谈谈关于“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说法。 195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斥美国对西藏的阴谋》指出:“西藏一向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丁刚 《时事报告》2006,(1):10-10
新闻事实:近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沉渣泛起,美国政府不但极力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还极力阻挠以色列 和乌克兰等向中国出售武器。几起几伏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源自冷战结束后。大的背景是苏联威胁消失了,而中国逐步走向富强。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威胁论”泛滥于1992年~1993年间。  相似文献   

13.
8月1日,台湾当局“大陆委员会”就李登辉的“两国论”发表“书面说明”,极力为李登辉分裂中国、鼓吹‘治独”的谬论进行辩解。这份“书面说明”力图说明李登辉的分裂言论是基于历史、于法有据,是“从政治、历史与法律的观点,对既存事实做明确的说明”;大肆歪曲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关于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还“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共识,在两岸谈判地位上大做歪理文章,事实究竟如何、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彻底戳穿台湾当局书面说明的欺骗性。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平等谈判不可或缺的基础台湾当局“…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之认识论浅析刘桂兰,胡翠莲“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意是指人们治学的态度,做学问应该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从事实材料中求索其真相。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实事求是”赋于了科学的新意,他认为...  相似文献   

15.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陆委会”就李登辉的“两国论”发表书面说明,诡称“两国论”是从历史等观点“对既存事实作明确说明”。本文通过对台湾的地理、民族、文化及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的管理等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登辉抹煞“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枉费心机,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威胁论”的邪风在美国又卷土重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声称“中国军费仅次于美国”,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威胁”到台海局势,而且还“威胁”到亚太国家,“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等等。究竟谁在威胁世界安全?透过种种迹象,人们不难看出,这股邪风背后掩盖的是美国军费无限膨胀、单边主义盛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秩序分为事实秩序和价值秩序。当代社会秩序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作为“事实秩序”遮蔽了“价值秩序”,因而发生了社会秩序的异化。所谓“秩序异化”是指在资本逻辑支配下所形成的“事实秩序”对“价值秩序”的遮蔽。进一步,为与秩序相区别,异化的秩序被称为“束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台湾当局企图通过所谓的“宪政改造”实现“法理台独”,致使两岸关系形势日益严峻,台海和平受到严重威胁。中央政府为此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将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依法打击“台独”分裂活动,这是绝对必要的。《反分裂国家法》的高票通过,表达了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它充分考虑了台湾同胞的福祉,是维持两岸现状,步向和平统一的法律保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容置疑。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大业,是本世纪的历史任务。而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和台湾事实…  相似文献   

19.
刘世锦 《政策》2006,(12):21-24
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已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外的评价总体上说相当高,但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法就大不相同,经常听到的说法是“粗放”与“低效”,如此等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和“模式”评价如此不一,颇令人困惑。对中国增长模式的评价,当然可以列出许多数据加以论证,这里不妨作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近些年来,中国吸引外资数量在全球位居前列,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中国的增长模式仅仅是“粗放”、“低效”,那么外资为什么不留在其他国家“集约”、“高效”的模式内,而要到中国来呢?逐利是资…  相似文献   

20.
在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如今已有私家轿车奔驰于大街小巷了。在中国,轿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享用。轿车往往同“首长”二字联系在一起的时代,随着中国众多寻常百姓拥有私家轿车这一事实,正逐渐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