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金伟 《学理论》2014,(5):138-139
从大格局上来讲,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河湟地区①作为一个地域,只是其传播和影响的一个微小的部分;从小格局上来讲,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包含于河湟文化体系内,对于河湟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生态文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筝 《理论导刊》2005,(11):76-77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在长期的生态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独立的生态文化。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既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巨大的融合力和包容性,也揭示了游牧文化变迁所导致的草原产业选择错误。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4)
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解读文化、多元文化与文化变迁的意涵入手,深入探讨纳西族由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变迁的历史阶段,对纳西族既往的文化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系统解析,发掘纳西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及其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4.
缪自锋 《学理论》2010,(8):44-45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甘肃省特有的民族之一。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裕固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本文目的在于描述裕固族丧葬仪式,找寻其丧葬仪式的深层蕴涵,并试图通过丧葬仪式的分析对裕固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认同和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旨归,文化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品格。在当下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是一个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如何可能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狭义文化 ,主要是指精神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 ,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新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民族的文化”是从当代世界的范围和角度 ,对我国文化总体地位、基本风格的定位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与人类文化的世界性和全球化并不冲突 ;“科学的文化”是站在世界先进文明的高度 ,对我国文化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 ,坚持文化的科学性与倡导人文精神并不冲突 ;“大众的文化”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 ,对我国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使我们的文化植根于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 ,成为其生活方式 ,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本身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宗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充分认识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我国教育事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到背景下,高校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正确认识二者相互关系,以创新高校基层党建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以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开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绣球是靖西最具特色的民俗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绣球承载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彰显靖西地区的农耕文明特色,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迁。进入21世纪,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逐渐将这种历史民俗象征推向工艺品市场。如何在新时代里保护、发展绣球文化,传承、保留其历史韵味,成为今天人们所要探讨的一个难题。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审视靖西绣球文化,在人、环境、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探讨其文化起源的魅力与特色,将为科学保护、传承、发展这种文化提供一种建设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正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共同铸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而河洛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周易》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视为河洛文化的滥觞,儒学经典《周易》之来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地区是上古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绝大多数企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珠江三角洲企业群成为中国企业版图上一片突出的亮色,由此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区域之一。珠江三角洲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文化特点。本文将以更加宏观的历史文化眼光来观察珠江三角洲企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家文化安全中,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从三维分析看:价值是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实质所在;制度是载体,社会治理制度化是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人是根本,全面改善人民生计是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2.
彭幸国 《理论导刊》2003,(12):53-54
21世纪,文化愈来愈显示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呈现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深深地融入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成为创新的灵魂;文化发展战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八月上旬,本刊和文化部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局、光明日报文艺部在贵州遵义共同召开了全国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研讨会。研讨会历时5天。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的50多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向会议提交了40多篇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和典型材料。 会议期间,各地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中,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取得的进步,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不发达地区文化事业落后的原因;他们还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促进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经验、设想、对策。这次“务虚”的会议,不仅紧迫地提请社会各界对不发达地区文化落后的严峻现实予以关注,而且,很启发人们的思路——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人的素质是关键,而要提高人的素质,文化、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这是长远的观点。群众文化工作者们呼吁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应把文化工作,特别是群众文化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并有切实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即所谓老、少、边、山地区的群众温饱解决了,但生活还不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由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进而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使之从潜在状态到引进发达国家的理论和方法,并据以概括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作法,由不自觉到自觉,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燕 《学理论》2012,(16):164-16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更要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作用;对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挖掘文化发展在体制方面、主体(人)方面、现实基础方面等存在的困境,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在克服以上三个方面的路径,从而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湘中地区的梅山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当地艺术的发展。自古以来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就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这里所讨论的正是梅山文化对当地艺术——滩头年画的影响。梅山文化直接影响了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和精神气质,而这些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滩头年画的创作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17.
刘源 《学理论》2009,(15):158-159
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是必然的。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这种趋势,处理好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文化主权,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全球化”作为超越国家和跨越民族界限的概念,其内容应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方面,所以对它的含义就有不同的理解。由于这一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国际经济学,是由“一体化”转化而来,所以,有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化,是自由化。实际上,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后,全球化概念不仅在国际经济学,而且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真正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切实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实施文化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众多区域谋求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略。在一些地区的文化创新取得实效的同时,也有不少地区是"热闹一阵子,甩下烂摊子",文化创新最终演化成了脱离实际的"文化大跃进";  相似文献   

20.
纳荷雅 《学理论》2015,(8):82-83
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民族居住习俗和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对于蒙古族而言,北方寒冷地区的森林、草原、沙漠是其自先祖入世以来最主要的生活聚居地。同时由于受其基本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在由狩猎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蒙古族的居住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动中,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流动性和分散性的帐居形式,而这些帐居形式也成为蒙古族在居住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居住习俗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