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益诉权是指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力。所谓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进行纠正和制裁的诉讼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公共性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较大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检察机关理应作为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下简称行政公诉),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徐守京  岳艳辉 《前沿》2006,(3):92-95
行政诉讼在我国解决了相对人不服行政行为的救济问题,但相对人对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共利益致害问题无法起诉,这严重限制了相对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范围,也使国家和社会利益从某种程度上受损。构建行政公益诉讼虽在我国是个新鲜课题,但在国外存在已久,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公共设施致人损害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公共利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仅依靠政府管理、舆论监督以及传统的民事及行政诉讼等方式,已经不足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更不能及时发现及解决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何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如何充分发挥和实现每一个公民保护公众利益的权利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建立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设想,以期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公益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层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为了确保基层检察机关履行好公益诉讼职责,需提高基层检察机关的思想认识、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阶段,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对这类违法行为投诉无门,缺少司法救济。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遭到严重破坏,从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为保护公共利益而设置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在国外被普遍采用。在我国,由于各种观念上和制度上的原因,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处于探索阶段,这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极为不利。所以,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至少仍有司法观念、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及具体程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先法后检"模式及相关立法造成两次再审,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对恶意诉讼的打击等方面未予以例外规定,拉远了检察院与当事人间的"距离"。为此,检察院应树立科学的执法理念,严格执法,积极与法院合作,确保该模式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王姝亚 《人民论坛》2011,(7):128-129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重要意义。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中,对诉讼原告范围的界定不够科学,通过对国外行政公益诉讼成熟经验的借鉴,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拓宽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资格,并确立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中国家公诉人的角色等。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为加强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试点地区确定为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人民  相似文献   

11.
陈玲 《人民论坛》2010,(8):86-87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是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先决问题之一。应采用当事人适格理论,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民事诉讼法诉权理论更加完善,而且能更广泛、更充分地通过诉讼资源弥补法律漏洞,保护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何永红 《前沿》2004,1(10):83-85
传统的罪责理论和诉讼理论对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已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阐释。笔者认为 :严格责任制度是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 ,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及犯罪人利益冲突、均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益博弈时代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健  李伟  张锋 《桂海论丛》2006,22(4):90-92
利益搏奕时代下,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出现私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划分,传统诉讼理念以私益救济为核心的制度安排逐渐受到挑战。科技管理活动具有公共效益性和公共侵害性双重特征,往往易出现公、私利益的交叉和冲突,公益诉讼是解决科技管理中公、私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机制。我们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来考量公益诉讼的机理,并在对公益诉讼理念重新凝练的基础上构建了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是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有必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较之一般民事诉讼在诉讼目的、起诉主体、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和法院审理的职权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管辖、适用的审理程序等特殊程序制度的构建对于公益诉讼实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四平市铁东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监督活动,全面掌握了解域内公益诉讼工作情况,认真分析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推动公益诉讼工作更好发展,铁东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取得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金宏武 《湖湘论坛》2004,17(3):70-71
所谓民事公诉,学界一般认为,是指针对特定范围内的某些涉及侵害国家重大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有关群体或个人重要权利的行为,在无人起诉或当事人不愿、不敢、不能或怠于起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以国家公诉人或原告的身份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动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以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民事公诉在我国司法领域属于一种新生事物。绝大多数民事公诉案件是检察机关为挽回国家资产的流失而提起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利益主体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存在,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7.
周建军 《传承》2012,(22):92-93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我国《公司法》已对该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此规定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适用主体狭窄、未规定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够充分和原告举证难等问题。对此,应从扩大适用主体、增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赔偿问题的规定、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几个方面来完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过程涉及国家与社会利益、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这三者之间既同向损益,又逆向损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这三种利益保护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保护模式,即不同的诉讼模式。要关注和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注意平衡被害人利益保护与国家社会利益保护,平衡被害人利益保护与被告人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19.
杨雪 《人大建设》2010,(8):44-45
行政公益诉讼考察 公益诉讼最早可溯源古罗马时代,它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市民均可提起。  相似文献   

20.
公诉职能从来就不应只放置在狭隘的刑法范畴,而应放置在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实现的宽广范畴内。检察机关是当下最可能和最有实力的公共利益起诉、追诉主体,民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正当的,司法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