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东海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受农村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影响,东海农村劳动力以不可阻挡之势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劳务输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99年,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6000多万人。"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发展很快,预示着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新趋势.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并且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针.农业劳动力以比较大的规模从农业向其他行业逐步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历史的必然.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这一历史进程,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胡石其  赵伟  潘爱民 《求索》2014,(11):59-6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影响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刻画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污染影响效应的省域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因其生产率偏低而增加输入城市工业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集中又可以形成对工业污染减排的全局空间改进效应,并且该效应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没有显著关系。从减排机制来看,工程减排绩效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显著的区域直接减排和空间改进减排等双重效应。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出与转入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集聚协同,以结构减排为主导、改进工程减排与技术减排机制,建立合理的全面减排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为的同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过高的转移成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碍,提出了政府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务是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陆义敏 《桂海论丛》2007,23(1):43-45
文章基于托达罗模型,分析在最低工资标准上涨预期和最低工资地区级差约束下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和再转移行为,并从产业、城市化和人力资本投资等角度提出政策主张,以实现我国劳动力资源有序转移和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因而农民市民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等于农民市民化,而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必须先有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湖北省1990-2012年相关数据,对影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城镇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高成本约束以及对城市就业的悲观预期使得农村劳动者即使在面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情况下仍然对选择转移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浅议城镇化     
公沛龙 《当代建设》2003,(6):18-18,6
城镇化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批的人口从农村(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各级各类城市(镇),从属农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工作,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水平,它应包括:第一是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即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农村人口由城镇的空间转移,第二是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的扩展,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实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三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1、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包括市区(镇)人口和郊区人口,…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和就业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特征。数量十分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是未来中国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扰。探索和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道路,总结4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不仅对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一、背景分析:两类不同的转移道路从世界范围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归纳为两条道路,即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集中转移方式和向农村地区的集镇和分散的村落转移的分散型转移方式。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通过向城市集中实现其就业,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英、美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这种集中转移方式。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50年为15。  相似文献   

15.
李义良 《人民论坛》2014,(8):171-173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生存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和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描绘了未来重庆发展的蓝图。重庆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大城市带大农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战略思想,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大产业来抓。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互动: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体制因素尤其是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要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思路,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从乡村向城市转移。有统计数字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有近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提高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更成为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生存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据通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7个乡镇的统计,截至2002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1.91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有转移意向)1.36万人,占11.4%。这只是存量,从增量来看,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预计每年还约有1900名(满18周岁)新增劳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卫星城周围的村庄会逐步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范围,大规模的旧村改造还会使一批农民失去土地。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任务会越来越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关系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200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