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国家不同层次的领导岗位上,辛勤工作着几十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卓有成效,但是也确有少数不适应现代事业的发展及现职工作的需要,属于不胜任干部。随着大批中青年干部的不断补充递进和改革的立体展开,以及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领导干部的不胜任问题,现实地、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指出,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和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其中,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干部“能下”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和办法,是当前这项改革任务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积极倡议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指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就是“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江…  相似文献   

3.
望闻问切识别,靶向治疗调整,让不作为干部挨板子、挪位子、摘帽子.从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维护稳定一线提拔干部.坚决调下工作推进不力、不胜任现职干部,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相似文献   

4.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把“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作为当前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项目之一,并明确提出,“2012年前制定实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并进行试点,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认真做好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但目前不称职干部难“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1、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调整不胜任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决心不大,态度不坚决,抓得不紧不力。存在着等待、求稳和应付的消极心理。2、未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上下观”、“荣辱观”及“无功便是过”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我国的干部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在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被推上领导岗位后 ,由于诸多因素 ,一些德才平庸、不能胜任现职者 ,却难以调整下来。这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导致领导干部队伍恶性膨胀 ,冗员越来越多 ,队伍越来越大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困扰着领导班子建设 ,制约了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因此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必须着力解决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下”的问题。  一、干部“下”难的原因造成干部“下”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相似文献   

7.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样的干部应该“下”,怎样让他们“下”来,如何安置“下”的干部。要转变“官”念,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从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人手,破除“唯官是尊”、“上荣下辱”:“下必有错”、“不犯错误不下台,不到年龄不退职”等错误思想认识。要正确界定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解决好干部“下”的标准过于笼统、不具体、难以把握的问题,切实做到“上”能服人,“下”有依据。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宁海县针对干部队伍中 长期存在的能上不能下、于 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努力探索干部队伍管理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平庸者下”的干部管理机制。从1997年以来,全县共调整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52人,约占县管干部总数9%,其中免职21人,降职10人。在被调整的干部中,绝大部分是工作缺乏闯劲、得过且过的“平庸者”。“平庸者”的标准是什么 宁海县委近几年在摸底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未形成的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地群众反映,如今在社会各界中,最没有压力。最没有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下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干部“下”的问题,不是简单降职就能解决的,而现今的制度对待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往往只强调调整,不注重调下干部的下后安置和合理使用。实际上,调下干部情况有多种多样,有的是自身能力不适应问题,也有的是组织使用不当问题。要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下”的出路,用其所长,使“下”的出路明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干部“下”的问题是一大难点。浙江省湖州市在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上实行“八必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年来,全市先后“下”了 767名不胜任现职的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中县处级干部 71人。从 1999年至 2000年上半年,全市被降职免职的县处级领导干部达到 34人,同时严把“提拔关”,同期提拔的仅为 18人。 据湖州市委书记斯鑫良介绍,湖州市委实行的“八必下”,是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和江泽民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应具备的 5条政治业务素质的要求制定的。“八必下”的主要内容是: ——强化考核…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和选人用人公信度,陇西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陇西县科级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干部考核考察和管理中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指标,完善“德”的考评办法,为科学评价干部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纪委领导提出,清理领导干部不符合规定用车工作要打两个战役:一是更换,二是处理现职副省部级以上干部乘坐的456辆超标车和地县级现职干部乘坐的8121辆超标车全部更换完毕据中央纪委对14个省市区的统计,共有超标车5315辆,已通过变卖、调换、退还、转公用等方式处理3951辆,其它正待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防止个别地方、少数干部档案造假、身份虚假、年龄不实等问题,山西省委组织部近日出台以干部“三龄两历一身份”为重点的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审核对象是拟提拔或调整的干部。“三龄”是指年龄、工龄、党龄;“二历”指学历、工作经历;“一身份”指干部身份。未按要求对“三龄两历一身份”进行认定(核实)或违反政策规定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甘肃省林区、矿区、铁路法院已先后移交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管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甘肃高院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制定出台了《直属法院组织人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从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机构编制职数、干部管理、工资档案、退休人员等六个方面对专门法院组织人事工作进行了规范,充分体现了制度先行、规范管理的理念。办法制定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党政干部淘汰模式,它本身有特定的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党政干部淘汰模式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今天,它面临着改革的压力,需要以现代化的标准对这种党政干部淘汰模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0,(24)
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 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3、因检察机构调整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4、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5、不履行检察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检察官法第41条关于辞退工作人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1962年11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参加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的同志时指出:“要逐步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做到能上能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330页)对此,我们党进行了长时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是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富有战斗力的需要,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提供更加坚强的组织保证的需要。 干部能上能下,主要的就是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调整,把群众公认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其直接效果是逐步形成一种干部正常选拔和淘汰的新机制,其根本目的在于建设一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各地在制定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的整个过程中,或从各地出台的相关办法规定来看,面临着许多左右为难、比较矛盾的事情,存在着二律背反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于滨 《瞭望》2001,(Z1)
当反腐败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的 同时,21世纪初年又有新举 措:反腐败斗争将向“管干部、用干部、选干部”着力。中高层干部是重点 从以往的腐败案例分析,进一步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干部的从政准则,是今后反腐败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目前,中央已下决心以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为突破口,再向腐败施重锤。 实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2001年在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中首先实行这项制度,报告本人、配偶以及由其抚养的子女的家庭财产,包括:大额现金、存款、有价证券、房产、汽车、债权债务等主要家庭财产。 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考实、考准干部德行这一难点问题,浙江省出台全省性的领导干部德行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首次设置反向测评指标,对干部德行开展正反双向测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