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工业与我们共和国一道走过了整整50年。这50年,武汉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来,武汉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今天的武汉工业在历史上,凭借“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武汉一直是全国商业、金融和交通运  相似文献   

2.
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下的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城市生产、生活、技术及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武汉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一种新的路径。从武汉城市发展的价值定位出发,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解析以及实现方法,初步构建武汉工业遗产文化生态学系统。在明确工业文化内涵和尊重地域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提出以整体保护、多样共生、动态平衡及文化生态格局建设为技术突破点,实现武汉工业文化遗产基因在历史环境变迁过程中的准确延续传承与合理再利用,打造武汉工业文化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3.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武汉城市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国际通行的工业经济研究模式,分析了武汉工业所处的具体阶段,对比分析了武汉工业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在武汉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主导和带动作用,并结合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大力发展武汉工业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汉工业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几度辉煌和几次曲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和职能转变是影响武汉工业发展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武汉在实施"主攻工业"发展战略的今天,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大工业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尊重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实现武汉工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即将跨入21世纪:武汉面对挑战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以其区位优势成为国家工业化在内陆地区的一个中心,赢得了国家大量投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有8项落户武汉。武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52年的2.98亿元增加到1982年的106.64亿元,30年时间增加了30余倍,武汉也由一个纯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钢铁、纺织、机械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全国性工业基地。按1982年底统计的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全球化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日益成为全球价值链必不可少的环节。武汉工业作为全球产业分工的一部分,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武汉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武汉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武汉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武汉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处境严重制约着工业产业的整体升级,并从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的"路径依赖"和价值链高端资源控制等方面研究了导致当前困境的根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指引下,武汉如何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武汉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优势、目标、路径选择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伴随80年代初城市改革之兴起,武汉工业历经十余年的革新、改组、分化、再生,汉货品牌也经历了市场检验。分析武汉工业企业十余年来新产品在市场的兴衰沉浮历程,探寻武汉工业企业名牌产品形成发展之规律和诸种相关因素,对促进武汉工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工业是武汉城市的主导功能之一,是武汉经济的主体和实力所在。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武汉以“两通”作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通开、城城通开,商品市场的形成为搞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接着在工业企业内部政策上迈开了步伐,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政府的宏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清末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发展,民国时期的武汉工业逐步转变为民营资本主导,并且在新兴工业领域建树颇多。1920-30年代,武汉的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力、化工等领域,具有沿海资本入股、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及成效显著等特点。但是,受制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动力不足、人才培育体系等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武汉新兴工业发展得层次不齐,并且不少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武汉新兴工业要么被日军强占,要么融入西迁的洪流,在西部大后方重新寻觅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工业是武汉经济的主体,其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挥。本文拟从武汉工业结构的现状描述入手,探寻优化的方向原则,基本框架和实现途经。  相似文献   

12.
东北、武汉等我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整个中部地带,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地区。这给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以及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努力把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满足内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日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工业由此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振兴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造传统工业新优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一、知识经济大潮下的武汉市传统工业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一直是武汉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到1997年底,全市传统工业企业达1300多家,涉及33个行业,资产总额在1000亿元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传统工业得到了调整和发展,逐步走上了依靠科  相似文献   

14.
1949年5月16、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汉口、汉阳、武昌。武汉人民张开双臂迎接新生活的太阳。同年金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江城儿女的脉搏.同祖国的心脏北京一起跳动。武汉解放至今已整整50年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把武汉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城市,经过5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已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地。武汉50年的辉煌业绩,是社  相似文献   

15.
沈阳的启示     
《学习与实践》2005,(7):12-18
武汉与沈阳就像一对亲兄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市历史悠久,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国特大城市、区域经济中心;都是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均以制造业发达著称;市场化改革后,两市都经历过同样的改革阵痛;现今,两市的地域面积、人口、经济总量都相仿。近年来,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沈阳抓住机遇,响亮地提出“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的口号,创新发展思路,采取超常规的发展举措,逐步走出了国企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困境,整个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如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已成定局。作为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如何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跳出传统的发展思路,以新思维打造新武汉,奠定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可以说,沈阳为武汉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分水岭,地当辛亥革命首义之区的湖北武汉工业,在经历了从破坏到恢复、逐渐走出困境的艰难时期后,伴随着民国初年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相继颁布,工业管理机构陆续建立和完善,民间投资实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从而为欧战期间湖北武汉工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湖北早期工业化进程在这一时期明显加快,并呈现出从官办转向民办,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从大型转向小型,从武汉向沙市、宜昌等沿江城市扩展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但若从东北大兴安岭到广西十万大山拉一条直线的话,这条线的东南方就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发达区;这条线的西北方则基本上是我国的大山区、沙漠区、高原区,人口稀少。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地理中心在兰州,经济中心却在武汉。在中国地图上,以武汉为中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弧,则中国的主要工业发展区可以基本上包括进来,即南有粤澳港、北有京津唐、东有宁沪杭、西有渝蓉贵(贵阳),只甩掉了一个东北辽沈阳。武汉的这个“中”就有它特殊的战略意义:交通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越不过武汉,武汉都是个当然的桥梁。武汉的这种交通优势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从历史积累的因素分析,武汉经济运行模式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二是在产业构成中,  相似文献   

19.
发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举措,也是一件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关心和建设自己城市的大好事。初读《纲要》,感到内容很好,但不足之处是把科学技术文化的地位摆低了。特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1、武汉也是重要的科教基地《纲要》把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国家对武汉大量投资,使我市工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逐年增加。1950—1985年,国家对武汉工业的累计投资达到123.8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8.64%,平均每年增加8.9%。作为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的固定资产装备系数也不断提高。解放前,我市工业固定资产仅0.72亿元,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