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7,(2):48-48
2007年1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公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该报告指出,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这就是说,我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数字天下     
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还需要8年。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化已走过约150年的历程,但直到本世纪肥年代,才走上改革、开放,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ZO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了飞速发展,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中国如何能在尽量短的时期内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赶上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这里面,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紧紧跟上世界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本文试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作一点探讨。一、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确立人和自然和协的发展观,实现生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历史使命完成途径和基本内涵的深入阐释,是对全球现代化远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瞻远瞩。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索的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内核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发展态势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现展示了前景。  相似文献   

5.
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筑牢思想基础。昆山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积极开展相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政研会联合江苏省政研会组成“发达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组,到昆山开展实地调研,完成《昆山市在现代...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第二次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6年新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课题组长何传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刊编辑部根据此报告的资料,并参考2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有关数据,整理归纳出“现代化报告”的几个主要观点和论据。期望给读者一些事实,一些启示,并希望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论坛主题,结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10,(9):10-14
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制度转型,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经济体制转轨,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  相似文献   

9.
《淮海论坛》2007,(2):48-48
据专家称.我国目前的现代化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五十五年。日前在北京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计,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也就是说.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5,(3):71-72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月份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以经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左右(按经济现代化定量评价);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段若鹏。1951年10月出生。安徽安庆人;现任中共中央党杖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党史、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主编和参与编写的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强基固本——中国农业与农村重大问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崇高目标,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今天研究这些思想,阐述其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夏旭晖 《创造》2023,(11):39-4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道路历经坎坷崎岖,冲破封建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4.
李星 《前沿》2023,(1):23-31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热点词汇。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回顾了中西现代化路径,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处,再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中西现代化路径差异之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深层文化逻辑是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  相似文献   

15.
《大连干部学刊》2012,(5):62-63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中国的谷物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为发达国家的2%;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低10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国农业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指出,中国的谷物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为发达国家的2%;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低10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国农业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适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十周年,本文梳理回顾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最为直接紧密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转型。自1998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治理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话语变迁。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热点议题和主流教材反映了国家治理实践的进展。应急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全球治理等二级学科被纳入学科目录,表明公共管理的学科结构主动适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各类学术组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战略因应。未来仍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科的“国家治理转向”,提升学科解决国家治理重大新兴议题的能力,实现中国自主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综合信息     
《政策》2011,(3):78-80
中国现代化水平位列发展中国家中游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完成了89%,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名第六十九位;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40%,排名第六十位。报告指出,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刻论述,其中人口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人口现代化对于助力经济发展、重构社会文化、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国家安全以及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现代化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然而,国内学界却没有与时俱进地拓展研究,较少对各类人口现象进行理论统合,或较少融入人口以外的其他现代化视角。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结合新时代人口发展的新特征,从人口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四个维度,对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人口现代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机遇方面,讨论了质量型人口红利、长寿红利、性别红利和配置型人口红利等发展优势;挑战方面,分析了超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传统人口思维定式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人口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思路与路径选择,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相似文献   

20.
柳昌清 《人民论坛》2014,(6):194-196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