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总统大选",对于台湾岛内蓝绿双方阵营均意义重大,可谓是"历史性"的一战,选举结果也将对岛内政党格局和政治生态造成弥足深远的影响。因此,自2007年初以来,蓝绿两大阵营便开始围绕明年的选举积极布局,力图左右选战议题的选择,进而主导选战的进程和基本走势。两大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导演了岛内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政治乱象,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2.
2008年"总统大选",对于台湾岛内蓝绿双方阵营均意义重大,可谓是"历史性"的一战,选举结果也将对岛内政党格局和政治生态造成弥足深远的影响。因此,自2007年初以来,蓝绿两大阵营便开始围绕明年的选举积极布局,力图左右选战议题的选择,进而主导选战的进程和基本走势。两大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导演了岛内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政治乱象,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3.
2008年"总统大选",对于台湾岛内蓝绿双方阵营均意义重大,可谓是"历史性"的一战,选举结果也将对岛内政党格局和政治生态造成弥足深远的影响。因此,自2007年初以来,蓝绿两大阵营便开始围绕明年的选举积极布局,力图左右选战议题的选择,进而主导选战的进程和基本走势。两大政治力量纵横捭阖,导演了岛内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政治乱象,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20日,台湾举行了所谓的“总统”选举,对决双方分别是泛蓝军候选人连战、宋楚瑜和泛绿军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对这次选举,岛内极为关注,因为它事关岛内政党政治格局、政治生态变化,蓝绿两大阵营都输不起——蓝军败选,国亲联盟有可能分化瓦解;民进党败选,则标志“台独”势力遭到重大挫败。对这次选举,全世界的中国人都高度关注,因为陈水扁将“公投”与选举绑在一起,同在一天进行,还因为选举结果可能会直接影响两岸关系走向——  相似文献   

5.
2000年台湾开始出现政党轮替后,选举成为政权更替的主要方式,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权力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呈现蓝绿对峙的大格局,出现"双首长制",但"第三势力"在台湾政坛上并未成长起来、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蓝绿两极分化和对峙可谓台湾政党轮替后最显著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6.
泛蓝和泛绿是学术界对目前台湾政坛政治势力的基本划分。2001年底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之后,岛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发展成为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主要由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组成,民进党和台联党则组成了泛绿阵营,而大陆政策成为区分蓝绿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7.
萧师言  周礼 《党建文汇》2006,(11):15-15
台湾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省籍和族群矛盾,在政治层面上则体现为所谓“蓝绿之争”。在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以不足四成的泛绿铁票击败泛蓝的连战和宋楚瑜,实现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其后多次选举显示,台湾的社会政治对立严重,蓝绿选民之间壁垒分明,互不信任。“3.19”枪击案所造成的政治阴霾更进一步加深蓝绿双方的猜疑与对抗。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07,(6):55
近来,岛内"台独"分裂活动明显升温,陈水扁还公然抛出"四要一没有",台海局势转趋紧张.种种迹象显示,随着陈水扁任期进入最后阶段及岛内选举的逐渐加温与即将登场,今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岛内第一次出现政党轮替,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面对陈水扁政府一再推动两岸分裂的现实风险,中共中央将对台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为遏制"台独"势力,打消陈水扁政府的"急独"幻想。中共中央还通过积极团结岛内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力量以及争取岛内民心,促成连战等台湾岛内在野党领导人访问大陆,为未来两岸关系实现突破埋下了伏笔。2008年5月,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从僵持走向和缓,两岸经济文化人员互动频繁,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声音。"六点意见"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于两岸关系的深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接过了历史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谋划着两岸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将于11月24日进行投票、开票。这期间,岛内各方为了抢食包括22个县市长在内的11047个公职各出其招。"柯文哲旋风""韩国瑜现象""亏鸡福来爹"……纷繁之中,岛内社会结构、政治运作模式等显现出"网红当道"的新变化。"韩流旋风""其迈有难,抢救高雄"是当下民进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稳住高雄市候选人陈其迈的选情,蔡英文四路人马全面动员。他们的危机感来自于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带来的"韩流旋风"。  相似文献   

11.
正选举造势的集会演变成"拳击场",竞选人之间的党派之争转变为恶语相向的人身攻击。不禁让人感叹,美国的选战太"污",不忍直视。特朗普口无遮拦、特立独行,其民意支持却一路高歌。分析人士认为,异军突起的特朗普是美国"反政客"思潮抬头的产物,一方面表明了美国民众对僵硬、程式化选举的嘲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国标榜的"民主"的局限性。现年69岁的特朗普是纽约的地产  相似文献   

12.
正在美国中期选举中,29岁的民主党候选人寇蒂兹击败共和党籍对手巴帕斯,当选纽约州第14选区联邦众议员,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美国女性国会议员当选人。和其他竞选人不同,寇蒂兹几乎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为了偿还家中债务,从大学起就开始四处打工。在今年6月政治生涯首场选战中,击败民主党重量级对手克劳里时,她还在酒吧兼职做服务员。  相似文献   

13.
近来,岛内“台独”分裂活动明显升温,陈水扁还公然抛出“四要一没有”,台海局势转趋紧张。种种迹象显示,随着陈水扁任期进入最后阶段及岛内选举的逐渐加温与即将登场,今年是反对  相似文献   

14.
<正>选举是现代民主的核心,没有选举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而没有平等的选举也就没有真正的民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对我国《选举法》进行再次修改,明确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法的这一修改,是对我国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益完善,是对人民民主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扩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雯 《世纪桥》2005,(6):56-58
台湾岛内两个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亲民党)主席连战和宋楚瑜在不久前相继结束大陆之行,携带反映会谈成果的“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返回台湾,这在岛内引起各方巨大反应。台湾当局反应尤为强烈,先前以“三反三要”、“攻连扬宋”等手段大打政治口水战的陈水扁阵营现在急不可耐地想与连宋见面,个中缘由不难猜出。台湾近半民众也希望“阿扁访问大陆”,刚刚结束的“国代”选举传达出的也是民众同样的心声。就连一向暗中支持台湾的美国  相似文献   

16.
正选举民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如影随形,互相适应。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掌控了世界民主政治的话语权,将民主简化为选举,以"选举民主"为各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圭臬,用有无竞选来评判其他国家是否为民主国家,并满世界地进行所谓的"选举援助",甚至不惜武力干涉别国内政。选举民主究竟有何魅力让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推崇备至呢?马克思深刻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  相似文献   

17.
李瑗 《北京党史》2010,(6):59-61
<正>选举古已有之,在古代中国,称为"荐选"或"考选",但他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和古罗马共和国,选举政治较为典型,但尽管如此,这些选举只是民主选举的雏形,仍然不是现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是台湾政坛公认将会非常混乱的一年,也是外界普遍认为蓝绿恶斗会更加严重的一年。在这种气氛下,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近日突然表示,未来将致力于推动“朝野和解”。有岛内评论认为,马英九的表态“充满了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9.
选后看台湾     
大家所关注的台湾“二合一”选举,亦即台湾第五届“立法委员”和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已于2001年12月1日结束。这次选举对台湾未来政局走向、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十分关键,对两岸关系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台湾选举之后,总的看,台湾政局继续动荡不安,两岸关系的僵局短期内难以缓解,岛内经济将会持续衰退,增加了对台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肖剑 《廉政瞭望》2013,(7):64-65
菲律宾尽管号称民主国家,然而,民主政治的外衣之下,依然是家族政治。台面上相互竞争的政党,无非是利益相关的政治家族聚在一起冠上一个"党"的称谓。选举的实质仍然是政治家族争夺和控制国家政治和经济。在菲律宾,政治家族是个"庞然大物"。它们垄断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掌握着国家的命运。行政和立法职位既是政治家族之间联合、竞争的工具,又属于代代相传的财富。在这样的"政治生态"和"行政格局"中,政治家族在任何时候都是"赢家",而且是通过合法的选举"通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