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50—70年代的藏族小说中,民间谚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存在,作为藏族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农牧文化特色、道德训诫意识、佛教文化色彩。民间谚语丰富了藏族小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凸显了人物性格、增加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2.
自1895年台湾被迫割让以后,台湾人民饱受了整整50年的日本殖民残酷统治。然而在奴役和枷锁下的台湾人民,始终没有放弃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抗争。他们和祖国人民一道,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终于在1945年10月25日,迎来了台湾的光复。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海峡两岸的同胞们都深切地感到,虽然历史的长河已经悄悄地流淌了百年。但记忆和沉沙却越积越厚。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志士仁人及后来人,把这段悲壮的史实,从记忆的深处,从历史档案的柜底,搜寻。翻阅、整理出来,让后辈人清楚地认识、了解、记住这…  相似文献   

3.
周智生 《思想战线》2011,37(6):118-121
明代中后期,大量纳西族移民先后进入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接的藏族聚居区,他们对于滇藏川三省毗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得到了藏族的高度认同。同时作为外来异族,他们成功契合进入了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与当地藏族之间的持久共生与交融,这种共生与交融有其发展机理。  相似文献   

4.
我是藏族,老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这里地处偏远藏区,过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山清水秀,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我的藏族名字叫“喜饶尼玛”,藏语中”喜饶”是智慧的意思,”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显然父母满心希望我将来能够聪慧而有出息。怎样才能有出息?实际上他们心里并没有数。至少,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13,(9):17-17
踏歌起舞,歌声嘹亮,藏族儿女欢聚一堂,歌唱他们美丽的家乡,描绘他们美好的未来。大型歌舞晚会《香格里拉素描》,深刻全面地向观众展示了美丽香格里拉的风情和面貌,立体呈现了香格里拉的和谐发展,成为实现美丽迪庆、美丽香格里拉、美丽中国路程精彩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陶卫华  杜娟 《小康》2008,(2):18-22
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从失去迁移自由到重获迁徙自由的漫长而缓慢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史。 农民,是这一历史中的沉重名词。 如何使他们享以国民待遇,成为改革30年后政府制度探索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7.
巍峨的喜玛拉雅山南麓,矗立着一座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这一个个不起眼的边防哨所与三位藏族老阿妈紧紧相连,她们27年如一日拥军爱军的故事情动高原,广为传诵。她们就是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三位藏族阿妈次仁曲珍、德吉、普次。  相似文献   

8.
千禧之年即至,想起这个题目。 听一位长者讲,新中国诞生之初,他们正在北京大学读书。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闲谈中,一位同学提出:“咱们推想50年后北京的变化怎么样?”立刻博得大家的赞同。于是,此人展望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彼人设想会出现那样的变化,大家都大胆地设想、预测,一些人还把这种“展望”、“憧憬”写成文章,在媒体发表。 5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他们当时的  相似文献   

9.
《公民导刊》2009,(4):3-3
由5位生在西藏、长在西藏的藏族全国人大代表组成的中国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近日在美国访问。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美国各界人士介绍有关西藏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有着“童活世界”美誉的九寨沟生活着藏族的一个分支——白马藏人。他们在这里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宁静陕乐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期刊浏览     
《传承古老藏族文化的民间艺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说唱艺人地位非常低下,如今他们已成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杰出、最卓越的传承人,被当作"国宝"受到尊重。西藏  相似文献   

12.
“汉族的干阿爸/抚育我成长/给我一个避风的家/您把我当亲生儿女一样看待/给我买书包/送我去学文化/雪域的羔羊/永远是您的牵挂/汉族的干阿爸/就像我的亲阿爸。”这首《汉族的干阿爸》歌曲是以汉族援藏干部收养藏族儿女,并资助他们上学读书的感人事迹进行创作,由著名儿童歌曲作曲家刘莎谱曲、青年词作家叶木青作词,作品热情讴歌了广大援藏干部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反映了我国民族团结、汉藏一家亲的美好情景,唱出了藏族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感情。在2004年10月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蒲公英”全国少儿声乐大赛上,福建省少年歌手高建玮以此歌演唱荣获演唱金奖。前些日子,央视少儿频道又重播了这首歌曲。而词作家叶木创作这首歌的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曾无私资助他的援藏干部邱运财。  相似文献   

13.
在装置着多媒体投影仪和超薄型彩色电视机的北京西藏中学教室里,远离家乡的藏族学生们正在专心地学习包括数、理、化在内的科技和包括汉语、英语和藏文在内的语言。在这所高中学校里,除了规定的学习科目之外,已掌握汉、藏、英3种语言的学生们还要选学一些研究性的课程,如杜甫的诗歌、英国文学、藏文化等等,然后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而在家乡,与他们同龄的藏族少年多数都已经离开学校,务农或务工了。  相似文献   

14.
陈光军 《今日民族》2012,(11):13-15
阿西土陶产于四川省稻城县,是藏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夏天,我有幸近距离观摩了阿西土陶的制作,并了解其今昔。探访阿西土陶稻城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方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人口的农牧县。长期以来,稻城藏族群众过着飘荡的游牧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告别了游牧生活,走进了新生活。据经书记载,游牧时  相似文献   

15.
宾有艳  李晓弟 《前沿》2013,(14):177-179
藏族装饰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题材广泛、造型多变、构图对称均衡的独具其文化内涵、宗教特色和造型体系的重的民族装饰图案之一。本文从藏族装饰图案基础造型的角度出发,对藏族装饰图案的基本题材和象征寓意,造型原理和组织形式以及形式美三方面进行研究,以加深人们对藏族装饰图案造型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扩大藏族文化在各地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三位归国藏胞访谈录朗杰,多穷藏族有句俗语:听话要听老人言,饮茶要品茶滋味.笔者近日在拉萨访问了年过七旬的三位归国定居的藏胞。尽管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心愿:叶落归根。丹巴赤列说:"仅仅嘴上说,等于水上泡"在拉萨八廊街南侧居民大院,我们...  相似文献   

17.
50年前他们驾机起义,从台湾返回大陆,一个在天津工作,一个回到了郑州。近日,郑州78岁的叶刚老人在弥留之际,很想见一见他远在天津的老战友。虽然天津《今晚报》记者鼎力相助,但因老战友已在12年前去世,叶刚老人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8.
南阳古称宛,为汉时“南都”、“帝乡”,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现辖10县1市2区,人口1040万,境内有36个少数民族,共24万多人,占河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五分之一强。13个县市区中,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10个,有2个回族乡和10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阳各族人民和睦团结,民族关系日益融洽,50多年未发生过大的民族纠纷事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勤排查 快反应 恰当处理 多民族杂居在一起,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民族之间出现一…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有句送别诗:“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诗中“论心”,亦即心心相印,亦即肝胆相照,亦即开诚相见,亦即将心比心。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在藏工作历时十载。为了藏民,他可以对着胶管将藏族老人的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可以将藏族孤老脓肿的双腿裹在自己温暖的怀中,可以不顾病体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脱下毛衣毛裤送给藏族老阿妈……。孔繁森是与百姓“论心”交友的楷模。现在,有的干部也想和群众交朋友,可就是没有“论心”的雅量。他们也偶到群众中“走马观花”,可那是“前呼后拥”,很少到百姓家中一察究竟,充其量是“打…  相似文献   

20.
藏族民间传说浩如烟海,贯穿整个历史长河,是藏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多棱镜,也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