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穷”     
“送穷”毛书征春节期间“送穷”或曰“送穷神”,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起于何时未作细考,手头有据可查的唐朝肯定已经盛行此种风习。大文学家韩愈在其《送穷文》中曾写道:“颛颛高卒时,宫中有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  相似文献   

2.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冠,也是官、学、研三界最为受宠的“显学”。特别是当京城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参与重要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并屡屡成为中央决策者的座上宾之后,经济学家更是一跃而成为淡泊、清贫的学者群中最为显要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彭彦华 《理论学刊》2006,1(3):92-94
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宪问》)孔子主张,学不应是为了见知于人,而应是“为己”,是为了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眼中的“学”是“为己之学”。对于“为己之学”,徐复观先生解释说:“所谓为己之学,是追求知识的目的,乃在自我的发现、开辟、升进,以求自我的完成。[”2](P294)杜维明先生也认为,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P49)。其实,孔子之“学”是“下学而上达”,“为己之学”还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揭示了孔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  相似文献   

5.
就像产业部门有朝阳、夕阳之分一样,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有显学与冷学之别。只是没有永远的显学,也没有永远的冷门。哪门学科也只是某一段时期人文社会学科的带头羊,各领风骚若干年而已。 哲学:热点消逝 “文革”时期,曾有过一段大众学哲学的热潮。工农商学兵都读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深奥的哲学经典著作。这种强力灌输并没有催生出多少哲学爱好者。哲学独领风骚是在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时期。不仅党政干部、理论工作者,连企业工人、下乡知青都密切关注着那场事关中国历史进程的大讨论,正是这场讨论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内的“实践派”战胜了“凡是派”,不再搞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路线。现在哲学简直变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灰姑娘。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杨晦教授去世整整四周年了。杨晦同志出生在旧中国东北辽宁省辽阳县小营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四”运动时,他在北京大学上学,就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却走上了文学的道路。1925年秋,他在北京与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共同组织了沉钟社,鲁迅当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先生之哲学建构中,主要以康德作为中、西学之交接点,尤其是道德实践这部分。牟先生晚年对王龙溪特别青睐,此是欲藉龙溪学而解决康德哲学之不足。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对应着真、善、美,牟先生亦逐一消化、吸收,并做出颇具份量之回应。牟先生深入剖析中西文化之优缺点,如提出“良知坎陷”以补中哲之不重知识,亦认为西哲于人生神妙之境有所缺乏,遂有藉龙溪学以为灵感之汲取。其所提点到的龙溪学,包括:无相(向)、无执、圆教等心学义理。就此而论,牟先生可称为“当代新心学”,为当代中西会通、建构之学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8.
孙卓彩 《理论学刊》2006,(6):104-107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文章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并阐述了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章林 《前线》2023,(4):84-86
<正>娄师德(公元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人。他出将入相,曾与狄仁杰共同辅佐武则天,为唐朝著名的能臣。《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十分推崇娄师德,认为他“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炼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宋学及对宋学含义的科学界定 何渭“宋学”?自清代以来,学者多从经学方法论的角度认定:汉儒专言训诂,是为汉学;宋儒专言义理,是为宋学。汉宋之争,乃经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实这样界定学宋,是就狭义而言。若从广义来看,宋学则是赵宋一代学术文化之总称。就是说,宋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慨急。从横断层面来看,宋学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如明代唐枢在《宋学商求》中所列举的“横渠之学”、“明道之学”、“伊川之学”、“金陵之学”、“涑水之学”、“魏公之学”、“乖崖之学”、“安定之学”、“希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23,(8):50-51
<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围绕“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为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强化履行“统一领导、指导督促”职责,引导推动机关各级党组织将“以学正风”要求贯穿到主题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取得工作成效,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时影响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革,将儒学推到国家根本指导精神的地位。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和春秋以降儒学的“显学”化影响有关,更决定于儒学本身的人民性与进步性,它如“五谷”一样,切合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人民所需要,从而为历史所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金柱 《前线》2023,(1):84-86
<正>杜如晦,字克明,隋唐时期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他于唐高祖李渊攻占长安后进入秦王李世民幕府,成为府中重要谋士。贞观初年,杜如晦出任宰相,管理朝政,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唐太宗的信任,是开创贞观之治的股肱之臣。自唐朝以来,世人凡言及杜如晦,皆以贤相、良相颂之。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浮将 “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是为了说明“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对此说,不能从学理上把握其合理性,只能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此说的目的。本文认为,他这么说的目的有大有小。从小的方面说,有两方面的具体目的:一方面反对以“小学”(文字学)作为治“国学”之门径,将“国学”的根本定为“六艺之学”;另一方面反对以“西学”规范“国学”,而用我之固有的“六艺之学”规范“西学”。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宗师,马一浮可谓以这一特殊的学术取向体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根本立场。从大的方面说,他这么说的理想在于:通过张显“六艺”的精神价值以说明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从而强调“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的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相似文献   

15.
张载所处的北宋社会,面临着来自佛老盛行和积贫积弱两方面的危机,在此种背景下构建的张载礼学,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道学”和“政术”为其进路,此二者彼此贯通、互为依据,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道学”应对佛老盛行的思想危机,张载礼学由礼之自然追溯到礼的形上依据,并进而以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实现人在持礼过程中的内在超越,为士大夫的心性修养提供了佛学之外的途径。“政术”则应对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张载以渐复三代为最终理想,通过以礼为教追求贤才之培育,对敦本善俗和社会教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前线》2012,(7):130-130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带来进步。达尔文发现物种起源,弗洛伊德发明精神病的精神分析治疗法,爱因斯坦揭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霍金提出黑洞面积定理,皆凭思想才有了“发现了”的创造。而哲学是思想的源泉。哲学被称作“明白学”,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知晓;哲学被形容为“智慧学”,懂哲学才能使人摆脱愚钝。哲学像一把“万能钥匙”.用它,没有打不开之“锁”。  相似文献   

17.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F0003-F0003
武汉市新洲四中坐落于巍峨的大别山麓,风光旖旎的道观河之滨,东与鄂东“问津书院”隔河相望,西与邾城相邻,学校始建于1956年,原名为“黄冈地区新洲县第四中学”,是县重点初中。1970年升格为高中。随行政区划变革,1984年更名为“武汉市新洲县第四中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2004年被评为新洲区示范学校,2005年被评为武汉市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8.
治国之要     
治国之要这个话题,在我国历史上谈论得很多,终其源流,不外乎两派:一派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关键在于任人唯贤,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确,在唐太宗那个时期,出现了“八贤”——旁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玝、李靖、虞世南、李(门隐)、马周,  相似文献   

19.
(一) 导言“假冒学”乃博大精深之时髦学问,应用极广。如办学、行医、制药、经商等等,无所不包其中。得此真传则妙用无穷,生财有“道”。 (二) “假冒学”源流此学开山鼻祖何许人也,待考。而外国之“狼外婆”(乔装吃“小红帽”者)与国产之李鬼(化装李逵剪径者)皆为“假冒学”真正传人则确凿无疑。此学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张艳涛 《求实》2006,(12):51-54
回顾15年来我国人学的研究状况,人学研究在走过了“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到“人的现代化”再到“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发展历程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沿两条路径继续“上下求索”一是在理论层面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建构人学理论体系,就人学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继续展开深入探索,并走出书斋,眼睛向“下”,以学育人,对民众现实生活进行关注,以对人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带动重大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显学”;二是在实践层面上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进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脑袋向“上”,以学资政,对国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