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是其发迹的起点,但他成为黄埔军校校长背后的真实原因却至今鲜为人知。其实,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任命是被迫的。蒋介石出任校长并非一帆风顺最早建议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是鲍罗廷。"1923年11月26日举行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鲍罗廷就积极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一位能信任而且强有力的人物,‘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白己的军队;他接近孙中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每每亲自部署一事,往往一夕数变,经常是尚未考虑成熟,就下达命令。上面接到命令,研究后刚刚通过实行,传达到下面,岂知蒋介石一时心血来潮又打长途电话给司令长官更动刚下达不久的命令。蒋介石这一套经常出现,弄得上下都无所适从。后来有几位聪明的前线高级指挥官,摸到了蒋介石的脾气。一次,蒋介石打电话给陈诚说:「辞修,你和伯陵研究一下,把李玉堂部抽出一个师填补某地。」大概隔了两小时,蒋介石又打电话给陈诚说:「李玉堂集团军全部移驻某地吧。」陈诚两次接到蒋介石的电令后,就是按兵不动。蒋介石是上午打的电话,陈诚一直等到晚间才打电话给林蔚商议说:「委员长两次电话要调李玉堂的事,要我通知薛伯陵。」林蔚说:  相似文献   

3.
《党史纵览》2001,(6):53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士林官邸去世。因友动“西安事变”而被蒋介石长期囚禁的张学良,听到蒋介石去世的消息,沉思良久,趣到自己同这位逝者之间的恩怨,不禁百感交集。他一生中居然近50年时间是受着蒋介石的支配!蒋介石用国法军法差遣他将近10年.又用“家法家规”囚禁他将近40年,他的生命因为蒋介石的存在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轨迹。由此,他送给蒋介石这样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出席开罗“三巨头”会议 1943年10月28日,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异常兴奋的一天。 这天,蒋介石收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祈极守秘密”。  相似文献   

5.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 蒋介石此时确实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  相似文献   

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朝鲜南北发生战争的消息,对于已被杜鲁门冷落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喜讯”。蒋介石还三次向美国提出派遣3.3万精锐国民党军队参加赴朝鲜半岛参战的建议。但是令蒋介石沮丧的是,美国政府并未接受蒋介石的建议。蒋介石缘何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而美国政府又缘何拒绝了蒋介石的这一建议?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玄机呢?朝鲜半岛燃起战火,蒋介石喜出望外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蒋介石和往常一样,洗漱后开始吃早饭。此时,蒋…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著作的千千万万读者之中,蒋介石是最特殊的一位读者。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是专门写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的。 当年,蒋介石也曾翻过这本书。他当时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心静不下来。50年代的一天,当他已是败军  相似文献   

8.
1948年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张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礼堂主持召开会议的照片。照片上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中央,与蒋介石仅两人之隔的一张小条桌上,一位女速记员正埋头记录着蒋介石的讲话。这位年轻的女速记员,就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中央的红色情报员、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近日,笔者有幸见到沈安朔15的女儿,聆听她讲述母亲的“潜伏”故事……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由对蒋介石失望而一度准备"弃蒋",转为重新"扶蒋"。这中间的变化过程,直接影响了蒋介石的命运,也影响到新中国解放台湾的进程,给后来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一些变数,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空间。美国"等待尘埃落定",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对蒋介石集团的腐败产生不满。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美国政府对蒋介石集团更加不满,一些美国政要提出抛弃蒋介石。1948年9月8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司在乔治·凯南的主持下制定了一份题为《重审并制定美国对华政策》的文件。文件要求改变过去全力扶蒋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4月10日至12日,一场名为"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蒋介石的故乡浙江顺利举行,这是大陆首次以蒋介石为对象的国际研讨会。讨论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及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这一辈子,无数次地听到贺龙,无数次地说到贺龙,见面却只有唯一的一次,以后虽然还有见面的机会,他都是把手一摆:“我不要见他.”蒋介石为何不敢见贺龙?还得从他们唯—一次见面谈起—抗战开始后,1938年1月 17日,蒋介石在一间小客厅接待了贺龙.一见贺龙,蒋介石非常纳闷,为什么出类拔萃的将领都叫共产党拉去了.蒋介石眼皮慢慢眨动两下,忽然把眉目一皱,望着贺龙问:“民国16年,你为什么好端端的军长不当,跑去参加共产党的南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官邸。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来过几次电话,但蒋介石的回答仍然是“再等等”。“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讲:“任务取消!”周至柔大惑不解:“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会完成任务。”“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蒋介石此时确实作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蒋介石为什么要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后认识到,即使他们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得到的只是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就此一去不得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编写《李树一传》征集资料时,据李的亲属等反映,1926年秋,蒋介石路过耒阳,县中土豪劣绅向蒋告状,说李“宣传赤化,扶植工农,镇压县绅”。蒋召公法团主席李树一至杜陵书院横加指责,李大义凛然据理驳斥。据此我们在李传中写了“李树一怒斥蒋介石”一节,文章在有关刊物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认为,北伐时蒋介石是由广西到江西的;有的断言蒋介石根本就没到过耒阳。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6.
1950年3月的一天,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者乃海峡彼岸他的政敌毛泽东。 毛泽东此书写于1936年12月。蒋介石这时怎么会研读起毛泽东14年前的旧著呢?毛泽东此书写的就是如何打败蒋介石的战略问题。当年,蒋介石也曾翻阅过这本书。但他当时正忙于跟毛泽东打仗,心静不下来。如今,他是败军之将,正在作沉痛的反思。读毛泽东此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在接见文武官员时,有一套他自己立下的成规。大部分蒋介石要召见的人,多是最近要调动职务的高级文武官员。有的人因为是第一次被蒋介石亲自召见,加上蒋介石有种不必造作就会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被召见人员有的会一时紧张,经常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总统"的办公室入口处有一道矮门槛,高度约一寸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一、特殊授命1935年3月24日,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次攻占遵义,巧妙转战于黔北与川南期间,蒋介石亲临贵阳布置对中央红军的"追剿"。紧急军务中,蒋介石特电召远在江西德安的莫雄到贵阳面授要务。当莫雄在南昌借了张学良的私人座机飞抵贵阳后,蒋介石立即召见了莫雄。见面时没有任何客套与铺垫,蒋介石开门见山地向莫雄交待了任务,令他将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晚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统一梦 70年代上半期,对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来说,是他们人生的最后岁月。历史把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忧伤交织到生命的最后。 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个人之间,毛泽东早已以“老朋友” 称呼蒋。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巧妙地把蒋介石拉入中美间的历史性对话中。他握着尼克松的手幽默一语:  相似文献   

20.
1965年,蒋介石在奉化萧王庙镇的舅母蒋妙月,由政府有关部门礼送去台湾。抵台之时,蒋介石亲自迎接。此事20余年来一直隐没无闻,直到近年,才渐为人知。 礼送去台的蒋妙月和蒋介石有两层关系,一层是溪口同族,是蒋的族始;另一层,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