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价值问题作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传统伦理学实现突破的切入点。自然界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内在价值?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则认为除人以外,动物、生命个体以及生态系统都应具有不依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两者分界的依据是人是否是价值的唯一载体;两者分歧的原因是对内在价值理解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我国刑法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环境犯罪应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立法理念,增设危险犯,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将非刑罚措施与刑罚措施并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的加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两种理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根本性的分歧。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剖析,得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优越性,进而得出我们应当作出的价值选择,即应当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指导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权利观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桦 《理论前沿》2006,(9):19-20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反思传统人类主义价值观的结果,便出现了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这是人类理智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自然内在价值的问题在伦理学界颇受质疑。关于内在价值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在浅层意义上一直争论不休,但深层的追问,二者都是围绕人类生存这个基本问题展开、论证的。而内在价值的合理性确立,不仅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类的真正智慧,自然内在价值的合理性确立,无论对人类价值理论的完善和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研究问题。正确认识自然价值对自然本身及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之处,正确认识自然的内外在价值,倡导尊重自然的伦理取向,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价值观,使二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走到21世纪,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空前巨大的成就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空前严重的危机令人困惑地纠缠在一起。而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两种基本看法——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只有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居住的地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为本体论上的主体共享关系、实践论上的主客体关系以及价值论上的主体共享关系和主客体关系。以此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价值论关系层面笔者展开了对主张主客体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主张主体共享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利弊分析。考虑到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对公众道德水准的合理要求与刑法道德底线定位之暗合、刑法对人的预设模式之要求以及刑法的可操作,本文将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最原始的敬畏自然,到逐渐的利用自然来创造价值,再到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在这种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可想而知,人类最终对待自然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和谐友善的,而是力求彻底的征服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但问题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人类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无限追逐利益这两方面视乎是选择了后者,现在唯有拿出自己的理性,人类社会才会得以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内在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是价值的唯一主体,自然的内在价值是相对于人类而言,是人类显现、设定和建构的产物,是一种“拟价值”。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在浅层意义上讨论的是不同的问题,深层的追问,二者都是围绕人类生存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二者可以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贡献和特点就在于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的三层关系: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二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与政治文明的关系;三是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把世界理解为“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并通过“存在”概念探求并界定世界的本质,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同时,“无”与“不存在”的问题几乎与“存在”问题同时产生,而且在对本质和终极问题的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在”与“无”的辩证法应该是哲学和宗教哲学最深奥、最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警察"一词比"公安"一词更准确,更能体现行业特点.从概念上看,"警察"的外延比"公安"大;从语用角度看,"警察"比"公安"更有表现力;从使用范围看,"警察"比"公安"更能与国际接轨;从使用年代看,"警察"比"公安"更有历史渊源.因此,宜以"警察"一词代替"公安"一词.  相似文献   

14.
市场无极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满怀信心,从有限做到无限,在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将"精品课程"划分为"精品"与"课程"两个关键词,分别探究其意义,并最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整合起来考察,赋予时代特点与先进理念,这将有助于人们厘清"精品课程"的真实意蕴,建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6.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昭奎 《外交评论》2009,26(5):6-11
民主党取代自民党执掌政权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大致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同”与“不同”,以及两党间的区别有多大;其二是日本国内政治潮流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其三是民主党自身的“变”与“不变”及其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现象的处理.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体现了翻译活动中在处理文化因素方面的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事实证明,翻译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复杂过程,归化和异化原则应该被灵活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