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陆国家在罗马法复兴运动及其后的接受过程中,法律职业阶层随之兴起。由教会改造的罗马法程序在法国的采纳,罗马法制度在法庭判决中的适用,推动了法律职业阶层的产生。而普通习惯法的形成过程则进一步密切了上述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共同知识背景和共同利益的职业阶层,最终导致了法国法律职业阶层的定型。而德国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则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德国全面接受罗马法的过程中,法律职业阶层也随之逐步产生。本文的写作意图,亦即通过对西欧中世纪法律职业阶层的兴起及其在法治文明传承中所起作用的考察,为中国法治社会的建构提供有助益之借鉴。  相似文献   

2.
许莉 《法制与经济》2010,(16):125-126,128
随着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范围的扩大和层面的加深,干部阶层作为特殊群体,掌握着较多的资源,生存发展环境较好,并且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本文以皖北某地级市为例,分析了该市干部阶层的基本情况,发现干部阶层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状况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制约干部阶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笔者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要优化干部阶层发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新体制,把握干部思想动态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干部阶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干部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要件与三阶层体系的根本差异在于阶层性的有无,这一点在共犯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李某强奸案与刘某指使其女投毒杀人案充分说明,忽视责任能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阶层性,将从根本上瓦解四要件体系对共同犯罪的理解。要素从属性理论内部的分歧则提供了质疑三阶层  相似文献   

4.
熊莺 《法制与经济》2008,(8):114-114,116
本文阐述了中国先富阶层的构成和财富积累过程,探讨了中国先富阶层的的财富思维理念,并提出了如何理解中国先富阶层的一般看法。  相似文献   

5.
消费分层已经成为研究社会分层的一种分析视角。在当前中国城市社会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形式——显性消费与隐性消费,进而相应产生了城市消费社会中的消费阶层化现象。根据各消费阶层在消费行为上的阶层化差异,我们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划分为炫耀型消费阶层、攀比型消费阶层、实用型消费阶层、生存型消费阶层和贫困型消费阶层等五个阶层。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阶层婚现象都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满族作为我国历史上长期执政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阶层婚现象就更具研究价值.纵观历史,清代满族的阶层婚现象也比比皆是,主要可以分为满族下层的阶层婚和中上层阶级的阶层婚.在下层阶级的阶层婚中,收继婚是阶层内婚的主要表现形式,掠夺婚和氏族外婚则是其阶层外婚的主要内容.而在满族中上层阶级的阶层内婚中,主要包括遴选秀女制和指婚赐婚制度,阶层外婚的代表则有满蒙联姻与满汉通婚.  相似文献   

7.
当“新阶层”概念最初提出时,笔者与诸多同行大概都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律师与民营富商共同作为新阶层的代表光鲜地亮相于媒体的场景,实在地提示我们:新阶层已成为中国律师新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8.
靳伟华 《检察风云》2011,(14):44-46
盛世收藏,当中国庞大的富裕阶层出现,当流动性泛滥的水龙头一时无法关闭,各类市场的泡沫无法避免,先富阶层寄希望通过收古董、买字画来使资产保值增值时,在一边笑逐颜开、赚得钵满盆满的,应该是在这行起步早、真正懂行的收藏家们和被市场认可的名头大的书画艺术家们。  相似文献   

9.
周航 《公民与法治》2014,(22):48-48
西方人买房子,会很介意上一任屋主是印度人或中国人,原因是厨房会有很浓的咖喱或酱油味。而一个老外在酒吧里喝多了,多数人都会猜他是个美国人,而不太可能是德国人。由此可见,全世界范围内,歧视不是单向的,每个种族、阶层对其他种族、阶层都会有偏见。  相似文献   

10.
李晴 《法学》2022,(4):35-48
“质量区别说”的立法选择并不决定性地影响应受行政处罚行为参照犯罪论体系。应受行政处罚行为得以参照犯罪论体系进行判定,源于对法律保留、比例原则和人格尊严等宪法价值的遵循。相较于“要件论”,“阶层论”犯罪构成体系的构成要素更为充分、位阶性更强、对人权保障和司法实践的促进性更显著,应为应受行政处罚行为之判定所参照。在构成各个阶层时,应当基于行政处罚的特点进行改良:除非特别处罚规范明确规定,构成要件该当性阶层原则上不以危害结果为必要;基于法秩序统一原理,除了特别处罚规范包含的豁免事由,违法性阶层可援引刑法和民法中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只是认定各个事由时应逐次进行法益权衡,突出所涉行政法益的特殊性;在确立责任主义的基础上,除非特别处罚规范明确要求故意作为责任条件,否则过失是常态,可予以推定。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民族,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惟此一家),概出于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种力量就是亘古亘今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共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城市农民工犯罪的法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经济与法》2003,(10):54-55
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工人的一个过渡性的中介阶层.是原有的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在新时期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结构中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中国农民充分利用社会开放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表现最突出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就是农民工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商务与法律》2006,(3):53-54
德国议会2006年6月29日通过了一项“富有税”提案。根据这一提案,“收入最高”的德国富裕阶层被征收45%的收入所得税。与此同时,那些需要经常乘坐公交车的工薪阶层所享受的税率减免也将被取消。上述针对富人阶层的法案中所指的“收入最高者”是指税前收入为25万欧元以上的个人,或者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夫妇。目前,德国针对这一收入阶层的税率为42%,新的“富有税”实际上是在原有税率的基础上提高了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周航 《政府法制》2014,(33):36-36
西方人买房子,会很介意上一任屋主是印度人或中国人,原因是厨房会有很浓的咖喱或酱油味。、而一个老外在酒吧里喝多了,多数人会猜他是个美国人,而不太可能是德国人。由此可见,全世界范围内,歧视不是单向的,每个种族、阶层对其他种族、阶层都会有偏见。  相似文献   

15.
发展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是我国改革的战略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中间阶层规模壮大、中间阶层政治作用及中间阶层筛选对社会和谐作用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引导我国中间阶层健康发展以及推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应采取以下的政治措施:构建公正的社会分化机制,强力扩展中间阶层形成的社会空间;扶持中间阶层自身发展,推动其政治上的成熟;提高政治系统的容纳和协调能力,化解由中间阶层发展而引发的阶层矛盾。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了中国阶层分化愈演愈烈,改革之前中国社会的(2 1)结构被彻底打破,新的阶层不断出现,旧的阶层在分化。新旧阶层,无论在思想上是否有明确认识,现实中都存在着政治参与、利益表达之困境。鉴于具有不同的利益特点,不同的阶层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上也有所区别,本文试分析之。  相似文献   

17.
构成要件理论是特拉伊宁等一批学者在继受塔甘采夫等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又对贝林的理论进行批判得来的,它并非是政治操控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基于有价值的依据得出的结论为了迎合三阶层的体系性特征只能把故意中的知与欲分解在不同阶层中,由此可见三阶层的体系具有一定的荒唐性。三阶层体系中各阶层的功能有向一个阶层回缩的趋势,导致另外两个阶层存在的价值大为减小。贝林一开始提出构成要件理论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为了三阶层体系的构建,只不过他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后,巧合地成了三阶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应该研究其社会各阶层对于法的种种观念。从《水浒传》所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法观念。统治阶层的法观念是法为我用,违我即犯法。执法阶层的法观念与义、权、利等的观念相掺杂:有的以法护义.甚至为义卖法;有的以法弄权,或恃权枉法;还有的执法渔利.为利弃法。民众阶层主要是畏法避法,但有时又会认为义高于法、利重于法。研究《水浒传》中所反映出的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对于认识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的法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是日本历史由古代进入中世的转折点。公元1192年,源赖朝接任“征夷大将军”之职,建立镰仓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政治”时期。武家政治的特点是天皇被将军所挟持,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实际上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形成“公家”(包括天皇在内的贵族阶层)与“武家”(包括以幕府为统治中心的武士阶层及其下的阶层)两种政权并立的二元制社会。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购房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其在住房上处于尴尬的"夹心层"状态,既不能像高收入阶层一样承担高房价,也不能像低收入阶层一样享受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中等收入阶层购房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中等收入阶层购房问题成因的探析,希望对合理有效解决其购房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