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那场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中,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严守纪律、爱护人民的政治本色,熔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跨越时代,超越空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彪炳青史的一座丰碑长征…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1)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长征中以其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领导党和红军挽救了军事危局,引领了红军长征的正确方向,塑造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品格,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实现了军事转移的战略目标,而且在沿途地区广泛传播了工农红军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治文化",是"革命政治文化"遵循政治社会化传播规律的一次空前的伟大实践。本文立足于政治文化传播的逻辑理路,以政治社会化理论范式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从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体、客体、内容、路径和功能五个维度对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从学理层面作了系统探析。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4)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之因,主要在于四大方面:首先,毛泽东的英明指挥是胜利关键;其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再次,中共杰出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对胜利起到灵魂作用;最后,红军是一支新型人民军队,战无不胜,这是胜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日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共工穴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王明“左”倾路线和张国青右倾分裂主义的严重错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挽救了处在危机中的中国革命。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k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一次伟大转折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结果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IOO万兵力、向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  相似文献   

6.
正80年前的那个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时空变幻,精神永恒。80年过去,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  相似文献   

7.
在艰难复杂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端正党的路线,维护党的权威,加强党的团结,是长征对今天和未来的昭示红军长征胜利已过70个春秋。作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壮丽史诗,长征——对于我们传承历史、诠释当代、启迪未来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尤其是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  相似文献   

8.
余方平 《理论导刊》2006,(11):65-66
中国西部是所有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落脚点,其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和食粮来源;在中国西部,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在中国西部,党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中国西部在红军长征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求知》2006,(11):45-4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浓缩了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毅力和大智大勇,以及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成长壮大的强大生命力。这些特质既是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的强劲内驱力,也是带领人民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已经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了长征和长征的胜利。但为什么这支队伍能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之中,在人迹罕至的严酷自然环境里,打不烂,拖不垮,还有其特殊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一、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是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初期受挫的重要原因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在长征初期受到严重挫折,一般地归咎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为什么能够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达4年之久?这显然有组织上制度上的原因。 尽管我们党一开始就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但如何结合我们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  相似文献   

11.
葛德善 《党政论坛》2006,(10):10-11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前所未闻的长征彪炳史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就是要开掘和运用这一政治资源,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再创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面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本期"习近平用典"特摘编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的经典名句,与读者学习共勉。  相似文献   

13.
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本刊记者访问了康克清。这位当年的红军女战士向记者叙述了自己在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并深情地说,长征精神应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分别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出发,历时两年,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5个省,长驱6.5万里,最终到达陕甘地区,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此期间,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天津,党组织领导社会各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斗争,直接或间接地在行动上给予红军长征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0月21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4)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的形成,既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精神,又有其现实的直接源流。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身处逆境之下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政治、军事、组织上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些璀璨夺目的闪光点,它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并从中得到启示,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新的动力。一九三六年十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终于全部取得了长征胜利,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十月,是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五十周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开新的步伐,又取得了新的伟大胜利。历史总是赋予不同时代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国民党媒体虚假报道的影响,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为人所知。此后,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加强了报刊宣传,尤其是在陈云、范长江、斯诺等党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长征的历史真相终于被昭告于众进而广为人知。这不仅是一场宣传上的胜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有利于改善党和红军在广大民众中的形象,有利于增强人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伊胜利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长征是指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第25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纵横福建、江西、广东、...  相似文献   

20.
黄振平 《理论导刊》2006,(11):67-68
陕西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革命根据地处于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前沿位置;陕南商洛山区是红25军长征的途经地和转折点;陕南汉中、安康南部山区是红四方面军配合各路长征红军的转战地;陕北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陕西与红军长征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