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捷莎 《新视野》2006,42(6):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而这种发展观恰与马克思的自然观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完成哲学革命的同时,也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种崭新的自然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依托,逐渐形成、发展并日益完善的.探寻和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对我们解决人类今天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学者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比较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从各自的立场对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一致和差异作出了不同阐释,概括起来有一致论、对立论和异同论三种观点。我们认为,不论是对实践的理解还是对自然概念的分析抑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上,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诸多的一致性;他们的自然观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其集中体现在实践观点、自然概念和辩证法三个层面。正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在自然观上的互补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一个整体,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的人化自然为中心的多维自然观,这具体表现为:唯物的本体自然观、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社会的历史自然观、价值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多维自然观蕴含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构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日趋激化,引起了人们的自觉反思。本文通过回顾自然观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揭示了天人矛盾的深层根源,并重构了以人为本、天人共泰的新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余满晖  方小文 《世纪桥》2012,(13):31-32
在前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的自然现是黑格尔理念论自然观。随着马克思转向走进唯物主义,他在自然观上也跃迁到了人化自然观。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自我意识并不一定就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自然观,而当下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质上也是人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建构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关于现代自然观的产生,以及马克思与这种自然观的内在联系的讨论。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路,鲍德里亚认为,现代自然观建立于匮乏的基础上,这也是马克思哲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自然观是一种支配自然同时也是支配人的理性观念,是生产之镜式的认识,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基础。要颠覆现代资本主义,就需要颠覆现代自然观。  相似文献   

9.
论循环经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循环经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是持辩证思维方式的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也揭示出人类生产实践是一物质变换过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善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合理的物质变换模式,搞好物质的变换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物质变换最优化的思想与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循环经济实践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什么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福 《唯实》2002,3(1):3-7
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仅仅是把 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一种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自然观 或物质本体论。本文提出,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 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样,马克思的整个哲学,包括他的社会历史观、认识论、自然观或 本体论,就都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理解才真正揭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和近代自然观的扬弃,并演变成现代实践论的自然观。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的自然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共生的关系,作为内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基本原理和坚持与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指导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中国化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敏 《理论建设》2020,36(6):93-99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批判地分析了朴素自然观、神学自然观和机械自然观几种旧的自然观,在系统掌握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有机整体性,实现了自然观的彻底变革。恩格斯这部著作中所阐发的深刻自然观,有利于培育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生态实践观和以系统思维和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的生态安全观。这对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切实维护好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但目前仍缺少一套系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倘若融汇熵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可以初步构建一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构架与实践方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变革人们的世界观为前提,即以熵世界观替代机械论世界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9世纪的科学理论及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仍然留有机械自然观的阴影,绝对的、被动的、理想化的机械观点在今天的社会仍有很大的市场。本文对机械自然观进行再批判,以破除阻碍科学与社会进步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使科学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但生态伦理的产生将人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建构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提供了重大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马克思不仅是“绿色”的,同时也为哲学如何研究生态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自然观为我们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有效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天人"观,就是"天人合一",本来既是治国论,又是自然观,宋以后转向伦理心性之学,弱化了"制天"理念,且一贯轻视定量研究和微观分析,违忤机械论自然观,成为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科学通过改变范式而跳跃式进步。用现代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的尺度来衡量,传统"天人"观的有机整体观念、协和统筹理念、宏观综合方法、形象比拟定性等,均不失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