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9月18日。阳城县河北镇孤堆底村。一大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位已故共产党人的纪念碑揭碑仪式。有市、县的党政领导、普通干部,还有他生前的好友以及四邻八乡的乡亲们。他逝世快20年了。他的名字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怀念他、追忆他、纪念他、传颂他。逢年过节,还有许多老百姓自发地在家中、路边、坟前祭奠他。他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去世近20年了,还要立碑纪念他?为什么人们一直忘不了他?他就是生前曾在阳城、武乡、屯留三个县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孙文龙。  相似文献   

2.
七彩风铃     
《党建文汇》2001,(2):42-42
那个男孩患了小儿麻痹症,落后的医学无法救他。他成了瘸子。因此,他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在痛苦中度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一名需要照顾的人,说白了,他就是“残疾人”。在别人或怜悯、或嘲笑、或漠然的眼光中,他的内心充满了自卑。他被自己的缺陷深深地击中了。他的名字叫罗斯福,美国人。  相似文献   

3.
《湘潮》2021,(9)
正我是老红军马松生的女儿。父亲1908年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马加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听父亲说,他之所以取名松生,是因为祖母怀着9个多月的他在山里采松菇时,靠着一棵高大的松树生下了他。从此,他便与松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八岁时他亲生父母相继去世,15岁左右养父母又先后病故,使他长成了一株岩缝里的倔松;1929年10月他加入茶陵游击队上了井冈山,1931年农历八月在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三团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在枪林弹雨中磨砺成了一棵劲松;在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担任班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和团职干部等,参加过大小战斗数百场,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却依然挺立不倒的青松。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历史展示给我们的是他的勇敢、机智、坚强,他以神的形象印在人民心中。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有七情六欲,他有爱恨情仇,在他刚毅的外表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婚姻充满了悲欢离合,历尽了酸甜苦辣,他既品尝到了人世间爱的醇美,也体验到了生活中夫妻间的琐碎。  相似文献   

5.
李扬华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他穿上警服那天起,他就立下了为民服务、执法为民的誓言,而在他从警的10余年里,他心中也确实始终装的是老百姓、想的是老百姓。在他上任白马派出所所长的那一年,时逢白马镇连续发生了多起  相似文献   

6.
康琴 《廉政瞭望》2021,(6):29-30
2019年年底,廉政瞭望记者曾来到张晋铭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采访。在他生前的办公室里,留下了43本笔记本,和厚厚的一叠奖状。把他视作师友的同事红了眼眶,把他视作亲人的村民悲痛不已。我们通过人们的讲述,慢慢拼凑出他的形象:铁面无私的纪检“张二黑”、把群众放在心上的“小张”、“工作狂”丈夫……当年9月22日,在他因病去世的头一天,他还惦记想去看望他帮扶的群众。9月26日,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数百名干部群众自发为他送行。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在他无比牵挂的赵家沟,继任者延续推进着他的工作。桃红柳绿的赵家沟,欣欣向荣的赵家沟,不再见张晋铭的身影,但他的名字,从未被人们忘记。  相似文献   

7.
正我与毛丰美同志相识相知多年,相互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我们俩一见面总有唠不完的话。在与他的接触中,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有思想、敢为先、干事实的人。最近,又学习了中组部追授他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辽宁省委关于开展向他学习活动的决定,对他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也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到了他的党性纯度、创业力度、做人风度、用权尺度,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与优秀、崇高与伟大。我认为,毛丰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实干上。他的对党忠诚体现在实干上,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众所周知的"打假斗士",连珠炮轰,无休无止。他对战过法学界的贺卫方、文学界的韩寒、企业界的罗永浩、医学界的钟南山……最近,他又与崔永元闹得不可开交。他是方舟子。就在他向法院提告的当天,廉政瞭望记者在北京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9.
周富兰 :我的丈夫我和万立春结婚时 ,他家里贫寒 ,当时是石板房 ,屋里没有粮食 ,捞一把吃一把 ,结婚也就很简单。他在小双、朱良、西营、仓上工作 ,每回都是他过生日我才去 ,给他做几个菜。其他干部不知道 ,他也不告诉人家 ,怕人家花钱送礼。我跟他结婚半辈子 ,他把屋里的活都甩给我了。他说 :“家里的事 ,你担八十斤 ,我担二十斤。”他工作好 ,晚上回家也写文章 ,一写就是半夜 ,白天又下村跑。他在西营区林特站当站长时 ,到朱良乡搞技术培训 ,讲了满满一个星期 ,每天都讲到晚上。人家奖励他1000元 ,他不要 ,给了乡上。他在朱良乡当党…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天地》2006,(6):10-15
曾几何时,他在中国共产党内权倾一时。曾几何时,他深受毛泽东的信任。曾几何时,他随心所欲地整人害人。曾几何时, 他极善伪装,以至于死后也骗去了不少花圈。又曾几何时,他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确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撤销了对他的《悼词》,开除了他的党籍。这个人就是康生。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舞台上,他是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一代伟人,而在家人眼里,他又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平凡的人,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他离去已经7年多了,每年他的生日,一如他的生前,全家人总要聚在一起燃烛纪念;每年他的祭日,则在庭院里撒满他最喜欢的桂花花瓣,花雨纷纷,花香四溢。在家人们心中,他永远活着。  相似文献   

12.
1950年12月31日中南海。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里,挥动饱蘸痛惜、追忆、激昂和振奋的如椽巨笔,书写下一行行警世省民的文字: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上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读《水浒》时发了一些议论毛泽东酷爱古典文学。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著作。在这些古典文学著作中,他最偏爱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官场现形记》。对这四部书,他说不清读了多少遍。其中的《水浒》,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读过的。在他此后的人生历程中,打仗时,他读过《水浒》,也运用过《水浒》中的计谋;建  相似文献   

14.
从四川大学到法国居里大学、埃克森公司,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他实现了知识的成功积累。面对国外众多企业、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和挽留,他婉言谢绝,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四川。他在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所长、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长、乐山市科技副市长等岗位上“高速轮回”……他忙碌着,但他快乐着,固为他说:“我的事业在我的祖国,报效家乡、报效四川是我的夙愿。”  相似文献   

15.
架子     
正一个人在高位上久了,就会有架子。我得,好像是某大的一次校,某台著名主持人去了。他青春的身影在舞台上出,下面的生高了,狂呼他的名字。他却突然不高了,色沉地看着台下。生很快他的呼有,而喊他老,他笑了。我在机前看到一幕,很不解,生直接喊他的名字,多么切,他怎么就不高了呢?又一次,我看到某个官直接喊他名字的人面目狰、出怒,我才明白,一个人在某个高位上久了,就有架子。  相似文献   

16.
和其他在团场长大的孩子一样,何现斌也曾有过快乐的童年生活,然而,他的童年,更多的是不幸。在何现斌还不满6岁的一天,不幸降落在他的身上,像往常一样在路边玩耍的他,被一辆农用车碾去右腿……从此,何现斌便只有一条腿了。他只有每天拄着拐杖上学、回家,拐杖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并随着他的身高换了一根又一根。  相似文献   

17.
永不言弃     
手术台前惟记患者,无影灯下长树楷模。这是患者对他的感激与崇拜,这是同事对他的敬佩与赞赏,这是组织对他的肯定与褒奖。“七一”前夕,他的名字——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杨祖华荣登“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榜,了解他的人都说:他当之无愧!为了患者,他万难不辞杨祖华是个肯学习、勇探索、敢攀登的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展了椎间盘等高难度的手术,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他主持开展的“螺旋型椎体融合器及复位器在腰椎失稳中的应用”获得省级奖励;他配合中科大研制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在他20…  相似文献   

18.
少年董必武     
公元1886年3月5日,在黄安古老山城一隅的大井坎董家,小必武诞生了。小必武聪慧、灵气、喜读书,立誓读尽天下书。他记性神奇,在学堂外旁听背熟了《三字经》。他嗜书如命,想出种种借书的高招、怪招;病了,看书就好。他勤学好问,好争第一,年少志高成秀才。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打抱不平,憎恶官府。他接受民主启蒙,求索科学真理……他长大了,成熟了,练硬了双翅,准备去搏击革命的风雨……  相似文献   

19.
优秀大学生萧栋栋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传遍全国,在社会上激起热烈反响,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震撼。萧栋栋以他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是当代青年的榜样。 萧栋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事迹太多了。他将自己的压岁钱送给贫困的小女孩,他把自己的新外套送给外来的打工者,他默默地给外班打扫卫生,他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一位高级学者,毛泽东终生与书相伴,与书籍结下了难解之缘。只要有可能,他几乎时时、处处都在读书。晚年,他一直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读书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手不释卷,甚至在弥留之际,只要他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毛泽东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