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为曾十余年担任美国第二巡回区上诉法院的大法官列纳·翰德(LeamedHand)于1935年所作的一篇演讲。演讲从探讨法律的概念出发,通过揭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有限性以及立法者的有界理性,得出法官在捕捉模糊的“公共意志”时永远无法摆脱介于法律文本和个人良知的两难困境的结论。此文发表距今半世纪有余,但其中对法律文字背后的文化观念的重视以及对个人良知、理性和集体意志的深入探讨,相信对处在“变法”过程中的中国的每一位立法者、法官都有不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来,笔者受理了两件民事申诉案件,这两件案件从事实到法律适用几乎一致,可是判决结果却大有不同,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判决的合理化及法官自由裁量权。以下为简要案情:案件一:王某承揽了甲公司的搬运工作,后雇用赵某为其从事搬运工作。在搬运过程中,赵某被物品砸伤,致二级伤残。  相似文献   

3.
《天津律师》2007,(1):46-46
审判实践中.由于不同法官对法律规定理解上的不同.或者法律原本就缺乏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具体规定.出现了对类似案件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个别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法院对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也各不相同,由此引来社会非议。  相似文献   

4.
正"同案不同判"是指不同法院之间、不同庭室之间、不同法官之间,对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件,作出大相径庭的判决结果。美国著名法官、法学理论家本杰明·卡多佐曾指出:"如果有一组案件所涉及的要点相同,那么各方当事人就会期望有同样的决定。如果依据相互对立的原则交替决定这些案件,那么这就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如果在昨天的一个案件中,判决不利于作为被告的我,那么如果今天我是原告,我就会期待对本案的判决相同。如果不同,我的胸中就会升起一种愤怒和不公的感觉"。[1]"同案能否同判已成为人们判断司法是否公正的一个默认点,"[2]普遍存在的"同案不同判"  相似文献   

5.
2010年整整一年,一起“三岁男孩坠楼,女婿状告岳父索赔三十万元”的案件搅动了国内各家媒体和人们的神经,报纸、电视、电台、网络随处可见,众说纷纭。审理这一案件的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的3位法官最终给出了一份有人情味的判决。记得宣判的那一天,有位记者问我,作为这一案件的代理律师有何感想。我说,这是我从事法律工作30余年来拿到的一份最有人情味的判决。  相似文献   

6.
判决附理由制度基于在两大法系国家不同的制度背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要求法官在判决中给出明了的理由是一个共同的趋势,本文对这种共同趋势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是由司法的共同规律决定的,即程序之公开与参与的性质、抑制法官之自由裁量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孙立智 《法制与社会》2013,(31):107-108
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性决定了民事公益诉讼较普通民事诉讼更需要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然而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较晚,其在立法和司法领域都还极度匮乏,这就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极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统一自由裁量的方法,综合全面的衡量各种利益体系,注重个案背后的社会目标,加强对其的程序规制将会引导和规范民事公益诉讼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  相似文献   

8.
正法律总是具有滞后性的,而案件却是复杂多变的。在案件审判时总会出现法律适用的真空状态,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弥补成文法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弊端,体现法的灵活性,提高司法效率,实现个案平衡与司法公正的统一。但是,自由裁量权并非是毫无限制的,它的有效行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制。一、自由裁量权的含义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应是公正、公平与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法官,神圣法律的代言人;法官,民众认为应该最公平的人;法官,手持利剑与天平,在他身上闪亮着公平与正义的火花;同时法官,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不能跳出人的特征的人。当我们看着同种罪的不同判决的时候我们不禁问法官的判决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0.
郭琳佳 《法律适用》2011,(10):67-71
本文所称的难办案件特指事实清楚却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以适用,或适用的结果不合情理甚或有悖"天理",致使法官面临艰难决策从而需要"造法"或通过解释"造法"的案件。  相似文献   

11.
周辉斌 《法学杂志》2002,23(4):76-79
我国首例"第三者继承遗产案"的判决结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该案反映了我国法院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把握和运用,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实践中,对盗窃累犯的法律适用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作为从重处罚因素,也有的作为加重处罚因素,造成了量刑的严重失衡。检察机关对此问题虽然有看法和议论,但却难以实施监督。其根本原因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刑法的相关规定不一致。为了维护公平正义,规范盗窃累犯的司法适用,现对简阳市近4年来盗窃累犯的判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月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正式施行,新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具有不少亮点.其中新增条款第133条作为亮点之一着重体现了司法高效的诉讼原则.该条款规定法院有权依据受理案件所涉纠纷类型的不同,在立案阶段分别予以不同处理方式,旨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本文则对该条款项下规定的多元纠纷处理方式提出价值和适用上的质疑,认为该条款与新民诉法中关于限缩法官裁量权,增加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程序权利的价值取向存在矛盾.若不加以具体化的适用解释,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行使存在不利影响,有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4.
编辑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律适用问题将成为法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律适用的统一与法官裁量权问题一直广受关注。本期特别策划结合民商事裁判的特点关注这一课题,以期分析当下理论研究与审判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并试图寻求适合中国司法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金振豹 《法学杂志》2003,24(2):63-65
法律和道德既有社会和文化渊源上的联系 ,又有制度上的联系。社会公德应属于《民法通则》第 5 8条规定的社会公共利益。违反社会公德的民事行为无效 ,但对此种社会公德的认定应十分慎重。  相似文献   

16.
从法院判决的稳定性解读法律运行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冰 《行政与法》2006,(4):96-100
对同一案件事实,相同的诉讼证据,不同的法官为何会有不同的认定?同类的案件,相近的事实,为什么不同的法院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判决?这种法律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立法者的立法初衷在法律实践中发生了各种形式的变异,就是法律运行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在现行司法体制的框架下,剖析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探讨降低法律运行不确定性的对策。以期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司法行为的不当影响,提高司法能力,构筑法治状态下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在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起引发战争的案件,德雷德·斯科特案应当成为首选。如果参观美国的最高法院,那里会向每一个参观者放一段十来分钟的录像,介绍最高法院的历史。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就会提到这起案子,它告诉人们,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也曾经犯过非常严重的错误——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重新释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彦敏 《中国法学》2001,(2):157-166
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向纵深持续发展的情势下 ,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重新释读十分必要。作者认为 ,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包括法律上的实体纠纷事实和程序上的事实。法律上的实体纠纷事实具有集客观性、正当程序性、主观性于一体的性征。而对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奉行 ,要求我们特别关注法律的局限性与法官的能动性问题 ,探究有关法官基于自由裁量权补充发展法律及其与以法律为准绳的关系。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可以指引法官充分认识自由裁量权的性质并具有对法官能动司法过程的程序保障和规制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法律原则适用与程序制度保障——以民事法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克毅 《现代法学》2006,28(1):29-36
法律原则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事实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而无法像法律规则那样为当事人提供行为准则,为法官提供裁判根据。适用法律原则处理个案纠纷就是法官以自己所“造”之法进行司法裁判,其适用困境的实质在于,以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律规则为中心运行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司法程序)难以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提供有效的正当性论证。在实体法、法律适用技术的范围内,以构建适用条件、适用规则,完善适用方法等方式来破解此困境,作用极为有限。重构司法程序制度,使当事人、社会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到具体的裁判过程以制约法官的裁量权,或许是解决此难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9条是法院作出一部终局判决的法律依据。一部终局判决是指诉讼之一部分与他部分分离并达到可以裁判的程度,法院所作的终结该部分之诉讼的判决。一部终局判决必有其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对部分判决的适用及救济等问题进行讨论对指导法律实践来说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